千年毛乌素 沙漠变绿洲
2020年4月,一则“毛乌素沙漠在榆林消失”的消息,让许多人震惊、好奇、向往。行走毛乌素沙地腹地,林木葱茏,已经很难看到较大片沙漠地表,过去的不毛之地正变成一片希望的田野。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毛乌素沙漠其实并不是沙漠,属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与沙漠的形成原因不同,人为因素是沙地形成的首要原因,但长期以来,毛乌素被人们习惯性地称为“沙漠”。毛乌素在蒙古语中是“寸草不生之地”,荒沙地、盐碱水似乎是毛乌素的标志。然而早在一千多年前,这里还是以“水草肥美,群羊塞道”著称的塞外明珠,随着人类对土地不加节制的开垦和战乱的冲击,当地的生态逐步被破坏。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演变和气候的变迁,至明清时期,毛乌素已成为茫茫大漠。到解放初期,毛乌素沙化程度达历史之最,逐渐退化成为不毛之地,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林垦部在第一次全国林业业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的方针。随后,陕西省政府制定了相应规划,国家林场建设与群众造林工程同步推进,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毛乌素沙漠治理行动,涌现出一大批治沙先进人物与集体。全国治沙英雄牛玉琴30多年治沙11万亩,使不毛之地变成了“人造绿洲”;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在14任连长的带领下,累计推平沙丘800多座,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5条;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一生只做治沙这一件事……
三北防护林工程、全国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及陕西省开展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全面治理荒沙行动等国家重点工程的相继启动,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从塞罕坝到毛乌素,平原造深林、沙漠起绿地的奇迹在中国不断上演。从2012年至今,全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超过1400万公顷,面积超过了整个安徽省。
当“沙进人退”历史性地逆转为“人进沙退”,人沙关系也从斗争抗衡转向和谐共处。在当地政府与群众的共同探索下,毛乌素治沙既不是一味投入的“砸钱工程”,也不是仅凭觉悟的“无尽付出”,而是发展出了沙、林、电、藻一体化的循环产业链,孕育了大棚蔬菜、大棚养殖、育苗、沙漠旅游四大产业。从“生命禁区”到“塞上粮仓”,毛乌素沙漠的案例是“两山论”的又一个生动证明。
千年时光荏苒,昔日的滚滚黄沙已蛰伏在绿油油的植被之下,面向新时代,我国“十四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将更加自觉地置于“两山”理论和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之下,致力于更大力度的自然生态环境修复、更高标准(质量)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和更加绿色的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毛乌素这片沙地,也将续写新的绿色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