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护航美好生活
2021年1月1日起,“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民法典》正式实施。新编撰的《民法典》对现行民事法律制度规范进行了系统整合、编订纂修,针对当下的新情况、新问题作出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那么,这部极具时代性的法典回应了哪些群众所思、所盼、所急的事情?
我们或许都曾听说过见义勇为反成被告的社会事件,当他人身处危机时,“救不救”“帮不帮”?《民法典》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免除“伸出援手”的后顾之忧,引导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为了适应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以及百姓网购需求的增多,《民法典》规定,数据电文也具有法律效力,商事活动中的双方可更加便捷安心地进行交易。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飞速进步,的确带来了更加便捷的生活,但同时也让个人隐私边界日益模糊。数字化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民法典》给出了答案。“隐私权”确认和保障了与个人信息有关的人格权益,并规定了个人信息利用的基本规则,有利于遏制过度搜集、滥用个人信息的违法乱象。
《民法典》还首次明确了“隐私”的法律定义,完善了对肖像权的保护,确立了人体基因和胚胎等医学科研活动的基本原则,明确笔名、艺名、网名和姓名一样受到保护等等。这些条目都被归入独立成编的“人格权”编,这也是民法典的突出亮点和重大创新,将我国法律对公民的姓名、身体、肖像、名誉和隐私等人格尊严的保护提升到了新高度。
高空抛物坠物造成人员受伤、财产损失,让不少人心惊胆战,如何守护“头顶上的安全”?在原《侵权责任法》的基础上,《民法典》新增了对高空抛物的明确禁止、对物业责任的认定;对于无法查清责任人导致的“一人抛物,全楼埋单”的问题,《民法典》中规定,先由其他业主进行补偿,事后一旦查清实际侵权人,可向实际侵权人追偿。
汲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法治需求,《民法典》还增加完善了有关制度规定。比如,在“总则”编中,明确了因发生突发事件导致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时,应该由居委会、村委会或者民政部门安排生活照料措施;在“物权”编中,《民法典》在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的事由中也增加了“疫情防控”条目。
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更是时代的产物。在我国社会持续转型和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经过无数法律人的努力,最终编纂形成完整的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民法典》,它回应了互联网、大数据、科技进步带来的时代问题,展现了新时代的社会风貌,也辉映着与时俱进的光彩。《民法典》的一千二百六十条法条,正道出了镌刻在字里行间的“人民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