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著】
[1]胡燕.宜兴紫砂的活态传承[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04
[2]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8
[3]韩其楼.紫砂古籍今译[M].北京出版社,2011
[4]周高起.阳羡茗壶系[M].中华书局,2012
[5]邵志坚.紫砂俊杰[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6]沙志明.紫砂收藏与鉴赏[M].南京出版社,2009
[7]弋阳范炳.神器[M].美国加利福尼亚东海湾州立大学,美国现代宜兴紫砂艺术协会,2011
【网页】
1.紫砂之家 http://www.zisha.com/
2.淘壶人 https://www.taohuren.com/
3.中国紫砂艺术网 http://www.zgzsys.com/
4.中国壶友网 http://www.dyee.org/bbs/forum.php
5.中国紫砂壶友网 http://ziisa.com/forum.php
【文献】
[1] 黄健亮.宜兴紫砂器在欧洲的文化历程[J].东南文化,2016(03):87-92+71-72+127-128.
[2] 吴潇园,韩春明.仿生设计在紫砂茶具中的应用研究[J].包装工程,2014,35(24):39-41+67.
[3] 罗移峰.浅谈宜兴紫砂壶艺泥性的特点与传统人文精神[J].中国陶瓷,2016,52(04):96-99.
[4] 张茂林,李其江,吴军明.宜兴蜀山窑址出土历代紫砂陶的化学组成特征研究[J].中国陶瓷,2016,52(01):108-113.
[5] 吴彦颐.宜兴紫砂壶艺术美探究[J].艺术百家,2012,28(S1):49-54.
[6] 钱丽芸,朱竑.地方性与传承:宜兴紫砂文化的地理品牌与变迁[J].地理科学,2011,31(10):1166-1171.
[7] 陆明华.宜兴紫砂器起源与明代名家茗壶研究[J].东南文化,2016(03):78-86+127-128.
[8] 曹君,李玮.茶文化在紫砂壶艺术设计中的体现[J].中国陶瓷,2015,51(05):86-91.
[9] 吴亚亦,时顺华.从早期紫砂器谈紫砂壶的演变[J].东南文化,2006(04):94-96.
[10] 贺云翱.“宜兴窑”初论[J].东南文化,2015(04):81-88.
[11] 吴彦颐.清代宜兴紫砂曼生壶研究[J].艺术百家,2011,27(S2):147-149.
[12] 周志.陶都寻路,问道紫砂——宜兴紫砂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之思考[J].装饰,2017(08):12-21.
[13] 陈兆雄.从“曼生壶”到“景舟石瓢”——论紫砂陶刻的艺术特征及形成原因[J].装饰,2010(09):137-138.
[14] 梁盛平.明嘉靖柿蒂纹紫砂提梁壶传统设计解析[J].艺术评论,2012(03):125-128.
[15] 杨帆.宜兴紫砂制壶工艺与饮茶文化[J].装饰,2008(02):30-33.
[16] 黎淑仪.宜兴紫砂之海外贸易与文化交流[J].东南文化,2009(02):68-75.
[17] 叶永平.论紫砂陶茶器设计对其它艺术类型的借鉴及其艺术特征[J].艺术百家,2013,29(S2):103-105.
[18] 贺盈.论自然形体造型的紫砂茶具陶艺中的文人情结[J].装饰,2010(05):78-79.
[19] 李靓.浅谈曼生壶的铭文装饰[J].装饰,2012(01):80-81.
[20] 王兴平.宜兴陶业文化遗产及其当代意义辨识[J].东南文化,2009(02):76-81.
[21] 李敏行.曼生款竹节壶再研究[J].东南文化,2009(02):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