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民间

胡燕

目录

  • 1 课程简介
    • 1.1 课程宣传片
    • 1.2 课程介绍
  • 2 至美致用的神器--宜兴紫砂
    • 2.1 课程视频
    • 2.2 宜兴紫砂课件
    • 2.3 内涵:紫韵砂心
    • 2.4 起源:陶朱富贵
    • 2.5 发展:兼采众家
    • 2.6 分类:有骨有肉
    • 2.7 审美:虚实相生
    • 2.8 延伸:延泽万物
    • 2.9 拓展资料
    • 2.10 紫砂思维导图
    • 2.11 章节测验
  • 3 影视的鼻祖--皮影
    • 3.1 课程视频
    • 3.2 皮影课件
    • 3.3 内涵:艺曲相容
    • 3.4 起源:倾国倾城
    • 3.5 发展:涅槃重生
    • 3.6 分类:流派纷呈
    • 3.7 审美:栩栩如生
    • 3.8 延伸:精雕细刻
    • 3.9 拓展资料
    • 3.10 皮影思维导图
    • 3.11 章节测验
  • 4 从远古走来的艺术--杂技
    • 4.1 课程视频
    • 4.2 杂技课件
    • 4.3 内涵:杂而有技
    • 4.4 起源:飞去来器
    • 4.5 发展:方士艺人
    • 4.6 分类:人体道具
    • 4.7 审美:险难奇谐
    • 4.8 延伸:工艺魔术
    • 4.9 拓展资料
    • 4.10 杂技思维导图
    • 4.11 章节测验
  • 5 三千年的传奇--木偶
    • 5.1 课程视频
    • 5.2 木偶课件
    • 5.3 内涵:唱念舞演
    • 5.4 起源:俑为前身
    • 5.5 发展:包容并蓄
    • 5.6 分类:形态各异
    • 5.7 审美:看头说话
    • 5.8 延伸:海纳百川
    • 5.9 拓展资料
    • 5.10 木偶思维导图
    • 5.11 章节测验
  • 6 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民间玩具
    • 6.1 课程视频
    • 6.2 民间玩具课件
    • 6.3 内涵:游乐有道
    • 6.4 起源:泥石为基
    • 6.5 发展:循序渐进
    • 6.6 分类:百花齐放
    • 6.7 审美:大俗大雅
    • 6.8 延伸:趣味横生
    • 6.9 拓展资料
    • 6.10 章节测验
    • 6.11 民间玩具思维导图
  • 7 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
    • 7.1 课程视频
    • 7.2 苏州评弹课件
    • 7.3 内涵:吴语说唱
    • 7.4 起源:始于南宋
    • 7.5 发展:由苏入沪
    • 7.6 分类:流派纷呈
    • 7.7 审美:灵动细腻
    • 7.8 延伸:雅致艺术
    • 7.9 拓展资料
    • 7.10 苏州评弹思维导图
    • 7.11 章节测验
  • 8 一心一意--中国结
    • 8.1 课程视频
    • 8.2 中国结课件
    • 8.3 内涵:千千心结
    • 8.4 起源:结绳记事
    • 8.5 发展:推陈出新
    • 8.6 分类:名副其实
    • 8.7 审美:型彩形意
    • 8.8 延伸:衣食住行
    • 8.9 拓展资料
    • 8.10 中国结思维导图
    • 8.11 章节测验
  • 9 人文历史的百科全书--剪纸
    • 9.1 课程视频
    • 9.2 剪纸课件
    • 9.3 内涵:森罗万象
    • 9.4 起源:剪桐封弟
    • 9.5 发展:日新月异
    • 9.6 分类:千姿百态
    • 9.7 审美:纸感刀味
    • 9.8 延伸:文化使者
    • 9.9 拓展资料
    • 9.10 剪纸思维导图
    • 9.11 章节测验
  • 10 民间艺术的文化辞典--年画
    • 10.1 课程视频
    • 10.2 年画课件
    • 10.3 内涵:民俗缩影
    • 10.4 起源:传说崇拜
    • 10.5 发展:与时俱进
    • 10.6 分类:双四齐驱
    • 10.7 审美:雅俗共赏
    • 10.8 延伸:薪火相传
    • 10.9 拓展资料
    • 10.10 年画思维导图
    • 10.11 章节测验
延伸:趣味横生

  【七巧板的演变】

七巧板本来的面目是「燕几图」,燕几的意思是招呼客人宾宴用的案几,引发这个点子的人是北宋进士黄伯思,他先设计了六件长方形案几,於宴会时能视宾客多寡适当调整位置,随后又增加一件小几,七件案几全拼在一起,会变成一个大长方形,分开组合可变化无穷。已和现代七巧板相差无几了。

后来,明朝戈汕依照「燕几图」的原理,又设计了「蝶翅几」,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几而组成的,拼在一起  七巧板应用 是一只蝴蝶展翅的形状,分开后则可拼成出一百多种图形。

最后,清朝嘉庆年间出现了《七巧图合璧》,最终定型并传入欧洲,推广到世界。

                                    图片来源:故宫博物院网站

古诗词与民间玩具

在有关玩具的古诗词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种玩具分别是风筝、竹马和秋千。

风筝出现于春秋时期,古称纸鸢,隋唐以后,出现了能够装载笛或哨,可以迎风发出声响的纸鸢,故又名为风筝。在古诗词中,多用古称纸鸢代指风筝。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新生犊子鼻如油,有索难穿百自由。才见春郊鸢事歇,又搓弹子打黄头。”——(明·徐渭《拟郭恕先作风鸢图》)

                                        图片来源:图片114


“竹马”是以竹子代马骑为戏,始见于汉代。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阶前拾得青青竹,偷向花阴缚马骑” ——(清·高凤翰《儿童诗效徐文长体(其一)》)

                                图片来源:360百科

秋千原是北方少数民族山戎进行军事训练的工具,相传春秋时齐桓公打败山戎后传入南方,后来演变为一种游戏用具。它在婉约词中十分常见。

“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清·郑燮《怀潍县》)

“墙里秋千墙外道”——(宋·苏轼《蝶恋花》)

“乱红飞过秋千去”——(宋·欧阳修《蝶恋花》)

“黄昏疏雨湿秋千”——(宋·李清照《浣溪沙》) 

                                             图片来源:文史大观

   【民间传说与民间玩具

(一)阿福降狮:阿福是惠山泥人中家喻户晓的形象。传说从前惠山上有一种妖狮,专门吃小孩子,后来来了两个法术高明的神仙,叫“沙孩儿”,降伏了妖狮,从此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安宁。人们为了纪念他们,用泥土塑出他们的形象,取名“阿福”,家家供养。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二)四喜娃娃:四喜娃娃是利用连体适形造型法而制出的民间玩具。普遍的观点认为,由于两童组合形成四个,该娃娃造型又在我国古代民间婚嫁中作为吉物,“四喜娃娃”由此得名。还有一种颇具传说故事性的解释:明代有个解元解缙,有一次皇帝召集众才子,让他们每人制作一个手工艺品,并解释自己作品的内涵。解缙灵机一动,构思了这个“四喜娃娃”造型。皇帝问他何为“四喜”,解缙随口答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此乃人生四喜,故名‘四喜娃娃’。”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四喜娃娃

(三)兔爷泥塑

兔爷形象来源于月中的玉兔却又不同,有这么一个传说:

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就治不好。嫦娥看到此情景,心里十分难过,就派身边的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儿爷”、“兔奶奶”。

                                   图片来源:腾讯文化

布袋戏与民间玩具】

布袋戏起源于玩具布袋木偶。一般来说,学者都大约认定布袋戏的起源地是福建泉州,时间则约为17世纪左右。最初用于儿童间手头玩耍和民间艺人街头摆摊表演。到了十八世纪,出现了需要搭建舞台的台内戏。晚清民国时期,布袋戏传入台湾,在该地发扬光大,表演内容则开始以武侠剧为主。影视艺术和技术发展后,电视布袋剧、布袋剧电影成为布袋戏艺术的主要形式。在台湾,电视布袋剧曾获得很高的收视率,拥有百万人级别的收视群。

                                          图片来源:红动网              

肯德基与民间玩具】

 肯德基虽然洋快餐,却十分擅长本土化,通过跨文化营销,拉近品牌与当地人的距离。

2016年春节期间,肯德基推出三只会亲吻、说话和挥舞金箍棒的Q版大圣玩具,一时之间成为社交平台上风头最劲的“网红”。可爱灵动的大圣不仅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也勾起了各个年龄层、看着美猴王故事长大的中国人最柔软纯真的记忆,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话题。        

2017年,恰逢肯德基深耕中国市场三十周年。肯德基又开展“四宝闹新春活动”,不仅为喜爱“大圣”的各位大朋友小朋友献上了穿上红装拥有新技能的摇头萌猴王玩具,还请来了大圣的诸多重量级伙伴——手持吉祥葫芦的葫芦娃、会转圈圈的英雄哪吒、极速酷炫黑猫警长,四款国漫小英雄玩具,各施技能,一起为鸡年新春送上欢乐与祝福。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