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影艺术的发展,可以分为雏形阶段、成熟阶段、鼎盛阶段、衰退阶段和重生阶段。
一、雏形阶段
汉朝是皮影艺术的雏形阶段。影戏,顾名思义是“影”和“戏”的结合,“影”是影戏的前提,“戏”是影戏的本质属性。
(一)“影”属于美术范畴,其对应的艺术形式有绘画、雕刻等。绘画、雕刻的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
(二)“戏”属于音乐、文学范畴,对应的艺术形式有说唱、器乐、舞蹈、文学等。从这几项艺术形式的起源时间来看,器乐、舞蹈在汉朝之前便有,而且到汉朝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艺术形式。
剪纸是影戏的一门姊妹艺术,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影戏的“影”的雏形。剪纸属于镂空艺术的一种,远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在兽皮、树叶、石片上镂空图案。东汉105年,蔡伦发明了造纸术。由于其实用性,纸张迅速在社会上普及推广。而对于镂空艺术而言,纸张作为材料变得更加易于制作和保存,剪纸艺术从而便诞生了。
从与影戏相关艺术的角度来看,影戏在汉朝就有了雏形。
二、成熟阶段
唐宋明时期皮影艺术逐渐走向成熟。中国皮影艺术从十三世纪元代起,还随军事远征和海陆交往,相继传入了波斯(伊朗)、阿拉伯、土尔其、暹罗(泰国)、缅甸、马来群岛、日本以及英、法、德、意、俄等亚欧各国。
三、鼎盛阶段
清末民初,中国皮影艺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很多皮影艺人子承父业,数代相传,能人倍出。从影人造型制作、影戏演技唱腔和流行地域上讲,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当时很多官第王府豪门旺族乡绅大户,都以请名师刻制影人、蓄置精工影箱、私养影班为荣。在民间乡村城镇,大大小小皮影戏班也彼彼皆是,一乡一市有二三十个影班不足为奇。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祈福拜神、嫁娶宴客、添丁祝寿,都少不了搭台唱影。连本戏(连续剧)要通宵达旦或连演十天半月不止。一个庙会可出现几个影班搭台对擂唱影,热闹非凡,其盛状可想而知。
四、衰退阶段
清末皮影艺术走向衰退。清代后期,曾有些地方官府害怕皮影戏的黑夜场所聚众起事,便禁演影戏,甚至捕办皮影艺人。皮影艺人还曾受清末白莲教起义的牵连,被以“玄灯匪”的罪名遭到查抄。日军入侵前后,又因社会动荡和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致使盛极一时的皮影行业万户凋零,一蹶不振。
五、重生阶段
解放后,全国各地残存的皮影戏班、艺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扶持之下,又获新生。从1955年起,先后组织了全国和省、市级的皮影戏汇演,并屡次派团出国访问演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颇有成果。但到“文革”时,皮影艺术又遭“破四旧”的噩运。十年浩劫,使广藏于民间的皮影家底毁失殆尽,传艺断代。改革开放后,在当代影视音响等新科技和流行文娱形式的冲击之下,皮影戏的濒危处境仍难扭转。目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们也要对皮影艺术进行大胆改革创新,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给人们带来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重展皮影艺术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