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发展
(一)春秋战国:萌芽期
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杂技艺术的创造者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他们以一技之长,投身公卿大夫,并不完全为了表演,但关键时候,却往往以其技辅助主人,创造出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业。
《战国策》记载,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软禁后,欲逃归,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自然不会叫,追兵立刻即至,可谓危在旦夕。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
孟尝君(就爱阅读网)
兰子弄剑图(选自任熊绘《剑侠传》木刻年画)
(二)汉代:成长期
汉武帝刘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别喜欢杂技艺术。《史记·大宛列传》说,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布置了酒池肉林,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式角抵戏的表演,七盘、鱼龙曼衍,还有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
鱼龙曼衍(才府网)
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汉代出土的画像砖石中对各类节目都有形象记载,包括力技、形体技巧、耍弄技巧、高空节目、幻术、马戏与动物戏。
山东临淄文庙中汉画像石刻中展示的集体马戏(http://www.kfzx.gov.cn/)
水人弄蛇图(留学论坛网)
战国彩绘百戏乐舞陶俑(山东章丘出土)
汉末曹操统一北方,他一闻有异术者即必招来,庐江的左慈,甘陵的甘始,阳城的郄俭等著名方士均被其笼络身边。《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左慈掷杯戏曹操”描写极为生动。此事发生在建安21年(公元216 年),左慈表演了三套戏法。“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盛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并放双花。”“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
左慈掷杯戏曹操(三国在线网)
(三)唐代:成熟期
杂技艺人为诗人墨客吟咏。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新乐府·五部伎》)之句,元稹亦有“前头百戏竟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
持剑“跳丸”(美文网)
唐代不少有名的乐舞都与杂技有关。如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指导大臣排练的《秦王破阵乐》,一百二十人执戟披甲,前有战车,后列战阵,其中的武技与马术皆与杂技相通。
《秦王破阵乐》(百度图片)
唐人“载竿”之艺极高,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最典型的证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中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出行仪仗中的杂技乐舞表演,既有显示豪奢气派之意,亦有与民同乐之好,故唐人张祜《千秋乐》诗云: “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宋国夫人出行图》(马蜂窝网)
唐代杂技于宫廷和民间共盛。民间既有街头小艺,亦有戏场献艺,观者达数千人。有的在广场表演,有的则在寺院附近的戏场乐棚。当时的国都长安,大的戏场多在慈恩寺旁,小的戏场多在青龙寺旁。
青龙寺(百度图片)
长安慈安寺大雁塔(中华文本库网)
(四)宋元:创新期
宋代时期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据研究者认为,“元杂剧”之所以有此名称,就是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
山西省右玉县宝宁寺保存的元明时代水陆画,“第五十七,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中华文化标志城)
(五)明清:缓滞期
明清两代杂技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宫廷中基本没有杂技演出的记载。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是戏曲却勃兴起来,特别是自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诞生之后,戏曲武打戏对杂技武艺的吸收成空前之盛。跟头本来是杂技技巧中重要的一项,在清代戏曲中,它被戏曲表演所吸收化用在方方面面,故清末有所谓“京剧里的跟斗,杂技里的顶”的俗话。
京剧意象杂技《粉墨》(新浪博客)
道光年间的作品《都门杂咏》“卖艺”——诗云:“歌童扮旦妙娉婷,小戏多从嵩祝听,《卖艺》最宜灯下看,夜间看耍火流星。”这是在戏曲中有机地穿插杂技“耍火流星”的记叙。
耍火流星(中国杭州网)
(六)建国后:发展期
1949年以后,杂技艺术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当时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征集了一批优秀杂技节目,并邀集知名艺人来北京会试。这些传统杂技节目经过初步整理,在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上都作了加工,使之面貌一新。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汇报演出时,中国国家领导人对其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并当场决定由这批艺人组成一个团体,出访苏联和欧洲各国。周恩来总理命名该团为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
中国杂技团logo(360百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