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审美
民间玩具的审美大致有四类:
◆普及常识
在古代,农业是立国之本,节气又对农业很重要,节气节令对应的日子就成了节日。在节日的庙会里,小贩小商售卖儿童玩具,父母也乐意买,一来让小孩子感受节日气氛,二来顺便普及节令的知识与传承文化习俗。
比如说,香包是端午节的传统玩具,多用绸布制成,内装雄黄、艾草、冰片、香樟等香料性药材,用途广泛,象征诸多、民俗浓厚,从中不仅能了解的香包的制作工艺,更能普及常识。而当春和日丽、万象更新时,各式各样的风筝就成了国民玩具。
图片来源:网易新闻
不同的风筝蕴含着生动的故事与传说——飞禽走兽类的,有燕、鹰、蝶、鱼;神话人物类的,有孙悟空、猪八戒、哪吒、钟馗;器物类的,有扇面、宝葫芦、花篮。不同用途的风筝体现了人类丰富的智慧,比如历史上,风筝被巧妙地用于战争的故事。如是等等,拓宽了儿童思路,让儿童感受到民间的淳朴智慧。
◆寓教于乐
传统民间玩具的创作者,大多从抒发生活感受出发,较少受到官府和市场的制约,因而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一件简单的玩具,背后甚至能沉淀几十代人上百年的文化。
有一些玩具有利于智力开发,比如七巧板、孔明锁、九连环。九连环实际上涉及递归思想这种抽象的数学知识
图片来源:民间美术网
有的玩具在造型上也富有教育意义,夸张,但不失神韵。比如泥玩具“猫头鹰 ”的头部被夸张到接近形体的二分之一 ,艺人着重突出猫头鹰那双敏锐的大眼 ,大有“明察秋毫 ”的神韵;“斗鸡 ”则夸张了公鸡颈部竖立的羽毛 ,挺拔有力,“怒目圆睁 ”直逼对方 ,大有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气势。
图片来源:民间美术网
观赏性玩具,如各种泥塑、面塑、泥人,在符合大众认识的基础上,宣扬一些正面思想,也是有启蒙意义的。一些历史人物、小说人物,因为戏剧、说书和口头故事在大众间流行,成为活生生的仁义智勇教材。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然而不管玩具再怎么能够寓教于乐、再怎么益智,小商贩要想让自己的玩具可以卖出去,总得做到既能讨好小孩又能家长。这就需要玩具做得既有趣,又能含有吉祥的寓意,小孩才愿意玩,家长才愿意买。民间玩具在审美上,有着独特的工艺美术特征和吉祥文化。
◆观赏怡情
要做的有趣,就得在外观上下功夫,但这种功夫显然不能是精雕细琢,反而是“粗制滥造”,然而又要粗中有细,在夸张的、粗犷的风格中做到传神,这样才能适应大众审美。色彩运用,要大红大绿、明快强烈,配合一定的时节气氛,给人内心带来喜悦。如鲜红的虎身上着以青色梅花 ,尾巴又是黄色艾叶 ,红头上又有两只绿耳朵 ,在明快的色调中 ,黄中有紫 ,红上叠绿。“软靠硬 ,色不楞 ”,“紫是骨头绿是筋 ,配上红黄色更新 ”,“光有大红大绿不算好 ,黄能托色少不了 ”,“天有金木水火土 ,色有青红黑白黄 ”,这种健康朴素的色彩观 ,充满着热情和活力。
图片来源:民间美术网
◆祈福吉祥
比如民间玩具中经常出现的鸡、狗、虎等形象就各有其寓意。在山西,相传鸡的名字叫“吉”,曾经是一种生活在仙界的神兽。因为触犯天条,擅自离开天界,去帮助一户刚刚诞生小孩的平民驱除小孩周围的妖魔,被玉帝贬下凡间。由于鸡对婴儿有功劳,后来就成了对儿童表达吉祥的一个象征。
又比如,为了在各个时节逢凶化吉,辟邪驱邪,人们发明了很多有意思的民间玩具。如挂虎、大座狮是民间用来辟邪的挂饰,用泥土和纸浆制成,有黑白、彩色两种,线条的变化很多,色彩的对比强。一些考古学家认为,挂虎从戏中的面具变化而来,后来被农民挂于门上,用以迎新驱鬼。
图片来源:新浪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