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民间

胡燕

目录

  • 1 课程简介
    • 1.1 课程宣传片
    • 1.2 课程介绍
  • 2 至美致用的神器--宜兴紫砂
    • 2.1 课程视频
    • 2.2 宜兴紫砂课件
    • 2.3 内涵:紫韵砂心
    • 2.4 起源:陶朱富贵
    • 2.5 发展:兼采众家
    • 2.6 分类:有骨有肉
    • 2.7 审美:虚实相生
    • 2.8 延伸:延泽万物
    • 2.9 拓展资料
    • 2.10 紫砂思维导图
    • 2.11 章节测验
  • 3 影视的鼻祖--皮影
    • 3.1 课程视频
    • 3.2 皮影课件
    • 3.3 内涵:艺曲相容
    • 3.4 起源:倾国倾城
    • 3.5 发展:涅槃重生
    • 3.6 分类:流派纷呈
    • 3.7 审美:栩栩如生
    • 3.8 延伸:精雕细刻
    • 3.9 拓展资料
    • 3.10 皮影思维导图
    • 3.11 章节测验
  • 4 从远古走来的艺术--杂技
    • 4.1 课程视频
    • 4.2 杂技课件
    • 4.3 内涵:杂而有技
    • 4.4 起源:飞去来器
    • 4.5 发展:方士艺人
    • 4.6 分类:人体道具
    • 4.7 审美:险难奇谐
    • 4.8 延伸:工艺魔术
    • 4.9 拓展资料
    • 4.10 杂技思维导图
    • 4.11 章节测验
  • 5 三千年的传奇--木偶
    • 5.1 课程视频
    • 5.2 木偶课件
    • 5.3 内涵:唱念舞演
    • 5.4 起源:俑为前身
    • 5.5 发展:包容并蓄
    • 5.6 分类:形态各异
    • 5.7 审美:看头说话
    • 5.8 延伸:海纳百川
    • 5.9 拓展资料
    • 5.10 木偶思维导图
    • 5.11 章节测验
  • 6 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民间玩具
    • 6.1 课程视频
    • 6.2 民间玩具课件
    • 6.3 内涵:游乐有道
    • 6.4 起源:泥石为基
    • 6.5 发展:循序渐进
    • 6.6 分类:百花齐放
    • 6.7 审美:大俗大雅
    • 6.8 延伸:趣味横生
    • 6.9 拓展资料
    • 6.10 章节测验
    • 6.11 民间玩具思维导图
  • 7 中国最美的声音--苏州评弹
    • 7.1 课程视频
    • 7.2 苏州评弹课件
    • 7.3 内涵:吴语说唱
    • 7.4 起源:始于南宋
    • 7.5 发展:由苏入沪
    • 7.6 分类:流派纷呈
    • 7.7 审美:灵动细腻
    • 7.8 延伸:雅致艺术
    • 7.9 拓展资料
    • 7.10 苏州评弹思维导图
    • 7.11 章节测验
  • 8 一心一意--中国结
    • 8.1 课程视频
    • 8.2 中国结课件
    • 8.3 内涵:千千心结
    • 8.4 起源:结绳记事
    • 8.5 发展:推陈出新
    • 8.6 分类:名副其实
    • 8.7 审美:型彩形意
    • 8.8 延伸:衣食住行
    • 8.9 拓展资料
    • 8.10 中国结思维导图
    • 8.11 章节测验
  • 9 人文历史的百科全书--剪纸
    • 9.1 课程视频
    • 9.2 剪纸课件
    • 9.3 内涵:森罗万象
    • 9.4 起源:剪桐封弟
    • 9.5 发展:日新月异
    • 9.6 分类:千姿百态
    • 9.7 审美:纸感刀味
    • 9.8 延伸:文化使者
    • 9.9 拓展资料
    • 9.10 剪纸思维导图
    • 9.11 章节测验
  • 10 民间艺术的文化辞典--年画
    • 10.1 课程视频
    • 10.2 年画课件
    • 10.3 内涵:民俗缩影
    • 10.4 起源:传说崇拜
    • 10.5 发展:与时俱进
    • 10.6 分类:双四齐驱
    • 10.7 审美:雅俗共赏
    • 10.8 延伸:薪火相传
    • 10.9 拓展资料
    • 10.10 年画思维导图
    • 10.11 章节测验
发展:由苏入沪

(一)明清时期——以苏州为中心

自唐代以来,苏州就凭借得天独厚的区位地理条件成为江南唯一的雄州明代中后期以来,更是出现普遍的商业化倾向,并且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也非常突出

评话、弹词适应封建社会市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开始风行起来。晚明以来,吴语文学逐渐发展,评话、弹词与地方社会生活的结合变得顺理成章,开始朝着方言化或地方化演变

苏州园林(花木商讯网)

这一时期的评弹有如下几个标志:

1.书目丰富

清乾隆以后至嘉庆道光年间,涌现出大批优秀书目传承至今,苏州评话《岳传》《济公传》《水浒》《隋唐》《金枪传》《封神榜》等。苏州弹词《珍珠塔》《三笑》《白蛇传》《落金扇》《玉蜻蜓》《双金锭》等。到了嘉庆年间,还出现了《义妖传》《绣像三笑新编》等弹词刻本。

《珍珠塔》

陈景声《岳传》(网易博客)

《三笑》(优酷网)

《落金扇》(优酷)

《玉蜻蜓》(上海评弹团)

《义妖传》

2.流派纷呈

王周士是当时的杰出代表,他外号“紫癫痢”,擅唱《游龙传》,以单档起“十门角色”而闻名。乾隆南巡时曾召王周士御前弹唱。

乾隆年间出现了评弹“前四名家”。一说为陈、毛、俞、陆,指陈遇乾、毛营佩、俞秀山、陆瑞庭,或者说陈是指陈士奇,陆也有另指陆士珍的。另一说为陈、姚、俞、陆,姚是指姚御章。

陈遇乾(左)俞秀山(右)

陆士珍(左)王周士(右)

3.音乐特色

从早期的弹词刻本来看,苏州弹词唱本上面的唱词,一般为七字句。间或有三、三、七和一上两下等变体。有的注明用什么曲调,大体为长短句。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弹词既有唱七言韵文的,又有唱长短句的。这些长短句的唱词,包括了用民歌、小调和牌子曲的唱。

新木兰辞-苏州弹词开篇(节选)徐丽仙唱(歌谱简谱网)

4.演出场所正规化

在苏州评弹形成前,评话和弹词的演出基本都在户外,露天表演,有时在街头巷尾,树下桥边,也有应堂会,去大户人家演出的。在苏州评弹形成后,茶馆书场遍布城乡,演出多转为室内,形式也越来越正规。

茶馆书场

5.积累了艺术经验

其中最出名的是王周士,他通过对自身艺术经验总结,写了《书品书忌》一书。《书品》是对评弹艺人提出正面的要求,《书忌》则是对艺人做出反面的提示。

书品·书忌

6.出现了行会组织

随着艺术的兴旺,艺人队伍的增加,流行地区的扩展,就有了成立行会组织以保护自身利益,调节内部关系并以自律的需要。乾隆四十一年年,王周士于苏州宫巷第一天门创评话艺人在内的行会组织光裕公所,以示评弹艺术“光前裕后”之意上图。一九一二年更名为“光裕社”,光裕社是成立最早、参加人数最多、存在时间最长的评弹艺人行会组织。

光裕公所(戏剧网)                       光裕书厅(苏州广电)

(二)近代——以上海为中心

19世纪中叶以后,在政治、经济、人口及社会各种内外相继的因素的交织、连动下,上海渐成中国得西方近代风气之先的窗口,江南的中心开始由苏州向上海发生转移。越来越多的江南词人视其为理想的寄居地,“词人的活动空间便逐渐呈现出由周边向沪上靠拢的趋势”。

上海外滩全景(搜狐网)

这一时期的评弹有如下几个标志:

1.评弹演出场所变化

新式书场效仿现代剧场,采用现代化设备,场地宽敞,环境幽雅,座位舒适,可适应较高层次听众的需要和较大规模演出的需要。大世界、新世界、先施公司等大中型游乐场专门也辟有评弹场子,由于观众数量多,流动性大,对扩大评弹的影响也有很大作用。

2.书目变化

传统书目的主题和思想在渐变,爱国思想和反封建的思想加强,书目的题材扩大,出现了不少反映现实题材的新的书目如《啼笑因缘》《孟丽君》《秋海棠》等。而同一部书,也出现了不同说法,说唱中说的部分增加,出现了“起角色”的艺术手段。

                  长篇弹词:秋海棠 徐惠新、沈玲莉(优酷网)           戏曲中孟丽君形象

3.弹唱方面

说书更注重书情、书理和对人物刻画的合情合理,借鉴京剧、电影、丰富起角色的内容,不但运用方言,还让人物运用“普通话”说话,加快了书情开展的节奏。器乐的作用,从定音、节拍、间歇,发展到衬档和双档的相互烘托。由于男女同台演出,音域拓宽了。

《绣神》双档(搜狐网)

4.行会组织

随着弹词音乐的发展,行会组织也开始分化改组。除了清末从光裕社分化出来的润余社外,还有普余社、宽裕社、同义设,上海光裕社,行会组织更名为群众性社团,更具群众气息的转变。

(三)建国后——以苏州为中心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上海作为江南中心的存在逐渐淡化,开始遵循一种计划体制下的经济和社会运作模式。新政权将评弹从此前的自我生存状态,纳入到了整个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有计划安排中。

双百方针,“五·五指示”和“三改”政策对评弹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推动作用。评弹艺人被组织起来,从作为个体的民间艺人转变为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1961年建立了苏州评弹学校,专门培养评弹人才。

苏州评弹学校(苏州评弹学校官网)

这一时期的评弹有如下几个标志:

1.书场职能

书场的职能不再单一化出现经济书场、舞厅书场、新建大型书场、公园书场等演员、听众和场方良性运转一方面获得了经济效益另一方面也符合为人民服务的政策方针。评弹演员图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在街头宣传开始组织团、队用表演来宣传新思想赞美新社会、新生活。

               公园书场(新华日报)                                  书场(太平洋摄影博客)

2.发展创新

题材拓宽情节紧凑作品篇幅和形式也有改变出现了短篇、中篇和选回演出时更注意台风开始注重服装的改进和书台的美化。演出脚本也尽量精简更注重人物的塑造评弹演出现了新形式短篇和中篇。二类书也进行改编演出还出现了大量新编的现代题材长篇书目新书目尤其是现代题材书目的改编、创作也取得了重要成绩。包括有《梁祝》《梅花梦》《孟丽君》《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

                        电影《林海雪原》                                  新越剧《梁祝》

3.演员管理

在人才的选拔上从以前的老师自主带学生改为为团体集体培训由集体统一规划还开办了评弹学校原有的跨地区的行会组织也逐渐为各地的曲艺联合会所代替。苏州评弹开始组织团、队、组苏州市新评弹实验工作团成立上海市评弹工作团成立。

4.音乐发展

弹词产生了新的流派唱腔弹词书目也有了变化。进入大城市后弹词开篇开始流行。如《蝶恋花·答李淑一》《新木兰辞》《苏州好风光》这些开篇和弹词原有的唱腔不同专曲专用。还兴起谱唱毛主席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诗词和古典诗词这时候的苏州评弹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政治服务的

《蝶恋花·答李淑一》

《新木兰辞》(上海评弹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