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
1933年4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搬迁到沙洲坝。为解决大型集会的场所需要,尤其是为筹备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召开,经过充分酝酿和周密筹划,决定建造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大礼堂选址在沙洲坝老茶亭村的树林中,以茂密的树林为保护伞,避免引起国民党空军的注意和轰炸。
大礼堂的建造力求规模大、造型美、具有苏维埃共和国的典型标志。大礼堂由二苏大会准备委员会监造,由钱壮飞担任图纸设计,总务厅主任袁福钦组织实施,并在江西、福建选调了400多名建筑工人参与工程建设,工会全力以赴组织原材料和生活用品以保障供应。大礼堂于1933年8月1日动工兴建,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经常到工地慰问工人,工人们都说:“这是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集会之处,请主席放心,我们一定会按时间、保质量把大礼堂建好。”经过四个月奋战,1934年1月大礼堂建造完工,一座宏伟的建筑拨地而起,整个外形非常别致。
大礼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其造型为8个角,从高空俯视,犹如红军的八角帽,当地老百姓形象地称之为“一顶红军留下的八角帽”。大礼堂的门首上方镌刻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14个楷书大字,这14个字是由“苏区秀才”黄亚光书写的。一同镌刻在门首上方的还有黄亚光亲自设计的地球仪图案。当时整个建筑用了48根木柱,这些木柱都是原有的大树,为防止被敌人空军发现,树顶上的枝卡都还保留着,在富有创意的同时兼具极好的保密效果。
1934年1月22日至2月1日,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礼堂内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有693人,候补代表有83人,旁听代表共计1500人左右。在会上,毛泽东致开幕词,并作了中央政府两年来的工作报告,《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我们的经济政策》这两篇文章就是从这个报告中节录下来的。
1934年2月,在这里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次全国政治工作会议,会上,首次提出“政治工作是红军生命线”的著名论断。
为确保与会人员的安全,大礼堂完工后还专门在礼堂后侧修建了可容纳2000多人的回字形防空洞。防空洞内配设了照明灯、下水道、通风口。1934年3月,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在大礼堂内主持召开瑞金红军家属代表大会时,就曾发生了敌机轰炸大礼堂的事件。当时,代表们正安静的听毛主席作报告时,突然传来防控警报声,大家都知道敌机来了,毛泽东组织红军家属代表紧张而有序地从大礼堂17道门中疏散出去,进入了防空洞,这时敌机已经来了,毛主席看见还有一个红军家属代表的小孩在大礼堂前玩耍,就冒着生命危险,飞奔上前,把小孩摁倒在地上,敌机在大礼堂上空投下一枚炸弹,正中大礼堂正面的墙壁上,穿了一个大洞。防空洞内的红军家属都涌了出来,大声呼喊:“主席,危险!”过了一会,炸弹没有爆炸,原来是颗哑弹,代表们惊出了一身冷汗,毛主席这时已扶起小孩,幽默地说:“国民党反动派真够意思,为我们的大礼堂开了一个大天窗。”直到现在,大家还可以看到当年炸弹在墙壁上留下的痕迹。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围剿”苏区的国民党东路军第10师、第36师卷土重来,占据瑞金,并下令拆除大礼堂,使得大礼堂仅存残垣断壁。
现在大家看到的大礼堂是1956年按原貌修复重建的,室内陈列的是“二苏大会”历史场面复原,1961年国务院将该旧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20日,江泽民总书记来到瑞金,参观完大礼堂后,亲切地把它称为:“当年的人民大会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