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叶坪宣告成立,从那一刻起,瑞金声名大振,成为革命的大本营,为了把这个新生的政权扼杀于摇篮当中,国民党军队对中央苏区政府进行了狂轰滥炸,为了安全防空,临时中央政府被迫搬迁至相对隐蔽的沙洲坝。毛泽东主席便住在沙洲坝的村子里。
“沙洲坝,沙洲坝,无水洗手帕,三天无雨地开岔,天一下雨土搬家。”干旱得连饮水都困难的沙洲坝,被风水先生说成是条旱龙,不能打井,如果打坏了龙脉,十邻八乡都要遭殃。旱灾加上迷信的人祸,使沙洲坝群众的生活雪上加霜。
1933年初,毛泽东和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到这里后,深入调查,体察民情,写下光辉文献《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并于9月的一天和警卫员一起亲自找水源、挖水井。为了使井水更清澈,毛主席又亲自下井底铺沙石、垫木炭。毛主席用实际行动,为机关干部和沙洲坝群众树立了榜样,中央各机关掀起了开挖水井的热潮。从此,沙洲坝人民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因为井是红军来了以后毛主席亲手挖的,所以乡亲们给这井起了个名字叫“红井”。小小一口井,贮满清泉,也贮满共产党一心为民的深情厚意。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离开瑞金后,国民党反动派又卷土重来,为了阻止人民群众对党、对毛主席和红军的思念,国民党反动派多次填掉这口井,当地群众就同敌人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敌人白天填井,群众夜晚又把井挖开,就这样填了又挖,挖了又填,反复好几次,沙洲坝人民终于取得了胜利。在红军北上的那些日子里,每逢遇到困难和受到欺压时,乡亲们总是悄悄来到井边,默默地坐在井旁,思念着远方的红军,思念着共产党,思念着亲人毛主席。
1961年3月4日,红井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等先后亲自前来,参观红井、品尝红井水,世界各地的游客也纷至沓来。据统计,红井从开挖到现在,已有600多万人饮过井中的水,是世界上饮水人数最多的一口井。
红井是当年党和苏维埃政府关心群众生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历史见证。红井享誉海内外,成为人们向往仰慕的神圣之地,甘甜的红井水滋养一代又一代人,一曲《红井水》唱遍了大江南北:“红井水哟、甜又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