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生堡
叶坪红军广场东南边矗立的一座四方形堡垒,名叫“博生堡”,是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纪念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牺牲的宁都起义主要领导人赵博生而兴建的。
赵博生,河北省黄骅县人。1897年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1930年,蒋、冯、阎、桂军阀中原大战爆发,冯玉祥在混战中失败,残部被蒋介石改编为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战后,赵博生接受了老乡、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总指挥孙连仲的邀请,到该军担任参谋长。蒋介石为达到反共和消灭异己的目的,于1931年2月下令在山东济宁的二十六路军开往江西,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二次“围剿”。企图使它在与红军作战中两败俱伤,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此次战役中,该军的一个整旅及一个师的大部被消灭,战斗力受到沉重打击。该军进驻中央苏区的中心区域宁都,参加第三次“围剿”红军,并令其不消灭红军不许后撤,同时派出自己的嫡系部队堵住二十六路军的退路。9月,国民党的第三次“围剿”又遭惨败,二十六路军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这让赵博生等对蒋介石的“一石二鸟”之计深恶痛绝,感到前途渺茫,并对共产党的主张更加向往。
就在这时,孙连仲为了摆脱前进不得、后退无路的困境,一面致电蒋介石,一面率部离开宁都向北开拔,遭到蒋介石的严厉训斥,命令他们“死也得死在宁都”。二十六路军对此非常不满,与蒋介石的矛盾日益激化,一些高、中级军官更加预感到处境危险。此后,孙连仲以治牙为由离开了部队,把二十六路军的军务交给了老乡参谋长赵博生。二十六路军党组织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加紧了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赵博生以自己代行军务的合法地位,在军人大会上指着地图讲解日寇侵占我国东北的形势,抨击蒋介石投降卖国的“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积极在部队中宣传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政策主张,宣传苏区新鲜事物,以激起官兵的爱国热情。由于二十六路军内党组织卓有成效的兵运工作和宣传工作,1931年12月,争取该军在宁都举行起义的条件日趋成熟。
经过周密部署,12月14日下午6时左右,赵博生以召开会议并请吃饭为由,将团以上军官聚集一堂,并成功解决了部分反对起义的顽固分子,第二十六路军全军17000多名官兵,携带两万支枪械,全部参加起义,赵博生当即挥笔写下“解放”二字。15日清晨,起义部队集合在南门外梅江河滩上,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等来到队列前,宣布全军起义加入红军,宁都起义取得完全胜利。
宁都起义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蒋介石国民党反动派,促进了国民党反动营垒的分裂,壮大了红军的力量,有力地支持了中央苏区的斗争,是我党在国民党军队中开展统一战线工作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此后,赵博生率第五军团参加了赣州、漳州、南雄水口、建宁、黎川等战役。他在战斗中智勇双全,立下赫赫战功,曾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一级“红旗勋章”。1933年1月8日,在江西南城黄狮渡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在战斗关键时刻率部冲锋,不幸中弹,壮烈牺牲。时年36岁。赵博生牺牲后,为纪念他的革命业绩,苏维埃中央政府将宁都县改名为“博生县”,并决定在瑞金兴建博生堡,以志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