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海结盟
1863年5月,太平天国的著名将领、翼王石达开曾率数万大军,到达大渡河的紫打地(今安顺场),被大渡河所阻。清军勾结当地少数民族统治者对石达开的部队围追堵截,致使石达开及其部队进退无路,全军覆没。
72年后的1935年,同样在5月,中央红军陷入了与石达开部队一样的绝境:前方国民党军迅速集结,进行截击;后面有10万国民党军步步紧逼。中央红军要想跳出国民党军重兵包围圈,必须尽快渡过天险大渡河。
当时,从中央红军所在的泸沽到大渡河,中间隔着大凉山地区,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即从泸沽东面翻越小相岭,经越西县城到大树堡,由此渡过大渡河,便可直逼雅安,威胁敌人在四川的心脏——成都。另外一条是小路,从泸沽过冕宁,经大桥镇、拖乌,穿过冕宁西北的彝族聚居区到达大渡河边的安顺场。但在当时,人们把经彝族区的小路视为“畏途”,由于历代统治阶级长期推行民族压迫政策,使彝民对汉人充满猜忌、敌视,汉人进入彝民区经常被伏击。蒋介石断定红军只敢走大路而不敢走小路,因此,他给在大渡河南北的各路部队发电说:大渡河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全军覆灭之地,今红军已进入这崇山峻岭,一线中天,江河阻隔,给养困难的绝地,必步石达开之覆辙无疑。
然而,毛泽东决定避开大路而选择小路,5月19日,中央红军派出以刘伯承为司令员、聂荣臻为政治委员、萧华为群众工作队长的先遣军前往彝民区宣传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用政策的感召力与彝民达到友好,争取说服他们,用和平的办法借道彝民区。
刘伯承、聂荣臻亲自对官兵进行动员,指出彝民不了解红军,必须以实际行动取得彝民的信任,无论如何不准向彝民开枪。 彝民听说汉族军队来了,就拆毁通往山里的木桥和水墩,并隐藏在深山老林中里不时放冷箭、冷枪袭击红军。红军前进困难重重。
萧华通过通司(翻译)耐心地向彝民解说红军的政策, 并说明红军与国民党军不同,是替受压迫的人打天下的,进入彝民区不是打彝胞,而是借路北上。 红军严明的纪律和平等、团结的政策感化了彝民首领小叶丹,他表示愿与红军结盟,支持革命。得知这个消息后,刘伯承亲自去彝海边,按照彝族的风俗与小叶丹进行了结盟仪式。
当天,刘伯承还把一面写着“中国夷(彝)民红军沽鸡(果基)支队”的红旗赠给小叶丹,任命其为支队长,并当场写下任命状,还向他讲解了革命道理。
第二天,小叶丹亲自带路,护送红军走出彝民区,直到走出沽鸡地盘,才与刘伯承依依惜别。红军后续部队也沿着 “彝海结盟”这条友谊之路,胜利地通过了敌人认为无法通过的彝区,迅速抢渡大渡河,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包围圈。
彝海结盟保证了中国工农红军顺利通过凉山,为红军主力保存了宝贵的有生力量。彝海结盟还建立了第一支少数民族地方红色武装,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胜利和各民族团结。在凉山,还有近万名彝族青年参加了红军,为中国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