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
1933年9月25日,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中央苏区和中央红军拘泥于一城一池得失,未能采取毛泽东所建议的灵活机动的外线游击战术,反“围剿”失败,根据地面积不断缩减,红色政权已无法生存立足。
1934年10月10日夜,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机关率领红军主力及后方机关共8.6万人,从瑞金出发,开始战略转移,试图到湘西地区另立根据地。
蒋介石早已从红6军团动向察觉到红军西去意图,决定以粤军、湘军正面封堵,桂军侧击,中央军跟踪追击,从而对中央红军形成围追堵截的作战态势。
10月25日,红军主力进抵粤军陈济棠依托天然屏障桃江构筑的防线,英勇奋战,将其击退,渡过桃江,突破了第一道封锁线,此番红军减员3700人,红3军团红4师师长洪超死于流弹。
博古、李德等命令携带大量物资器材,且取甬道式行军阵型,这严重影响了全军的行进速度、严重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但国民党军力量分散,给予了红军西进的良好战机。
红1军团营长曾保堂奉命率一营兵力,于11月2日连夜奔袭220多里,夺取广东城口,吓退国民党军一个师,为部队打开前进通道,红军主力于是从汝城、城口之间穿越第二道封锁线,此番红军减员9700人。
中革军委决定在良田和坪石之间展开突破。红1军团军团长林彪冒充国民党军军官诈取敌兵力动向,率先抢占九峰山制高点。红3军团军团长彭德怀捕捉到有利战机,对宜章实施远程奔袭,连夜攻克。15日,红军主力撕开第三道封锁线,此番红军减员8600人。
27日,红1军团以先头部队抢渡湘江,并控制界首至觉山铺之间的渡河点,几乎可占领军事要地全州,奈何中央纵队为辎重所累,行动缓慢,而追兵已至。红1、3军团死守两翼,阻击封堵,红五军团殿后,阻击追军。
红1军团红1师、红2师在觉山铺设两道防线阻击湘军,湘军向红军左右侧翼迂回进攻,连克阵地,红2师撤守,其下红5团全军覆没,团政委易荡平重伤自杀。12月1日,湘军居高临下,冲击红4团左翼,突破红1、2师结合部,险些攻至红1军团指挥部,林彪、聂荣臻、左权甚至一度持手枪准备迎战。红1军团损失惨重,向西梯次转移,尽力维护渡河宽度,以保证剩余人员安全转移。
红3军团红4师在光华铺阻击桂军,临时架起的浮桥在飞机的轰炸下,屡炸屡修。夜间混战,桂军两次险些攻至红三军团指挥部。30日中午,光华铺失守。彭德怀集中所有兵力反攻,重建阻击线,坚守到12月1日逐次撤退。
红3军团红5师在新圩阻击桂军,由于兵力相差悬殊,红军集中力量死守各山头,损失极大。博古、李德控制的中革军委退却中再度犯下逃跑主义错误,匆忙命令红3军团红6师红18团接应换防,致使红18团被桂军七个团分割围攻、全军覆没。中革军委未能及时命令红5军团第34师接应红18团,而后却又武断催促该师孤军深入至枫树脚。为保中央纵队安全过江,第34师死守阵地,最后被切断退路,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自杀身亡。
红1、3、5三大军团不惜一切代价,舍生忘死,终于保证了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和直属机关在12月1日安全渡过湘江。然而,桂军24师、44师突破新圩阵地,当日占领界首渡口,中央红军未来得及渡江的后续部队被切断冲散,损失极其惨重,红8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为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红军减员38000人,且多为骨干作战部队里百战余生的精锐老兵。各种辎重、机器,乃至上千担资料文件等,在激战中大部散失。
渡过湘江后,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经过12月12日通道会议和18日黎平会议两度激烈争论,明确否定了在湘西创立根据地的可能性,决定转移到遵义西北地区,中国革命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