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鲁艺”到“大鲁艺”
延安城东北五公里处的桥儿沟,有一座中世纪城堡式样的大礼堂,和周围的中式建筑不同,这座上个世纪的天主教堂矗立于此,显得尤为耀眼。现在,这里已被当地政府开发为一个旅游景点,每天来这里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热闹的人群印证了它不俗的魅力,也见证了它昔日的繁华。这里,就是鲁艺旧址。
鲁迅艺术学院,成立于1938年4月10日,1940年改名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是中国共产党为适应抗战需要而创办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抗战时期,这里曾聚集了诸如茅盾、艾青、沙科夫、周扬、冼星海等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创作出了歌剧《白毛女》,歌曲《南泥湾》、《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等一批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有人说新中国的文艺从延安走来,而延安的文艺,离不开鲁艺。
抗战爆发后,大批知识分子奔赴延安。这些来延安的文化人,给延安文艺界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延安文艺界当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主要的是这些来自城市“亭子间”的知识分子还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创作脱离社会、脱离群众,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不被群众喜爱。1940年以后鲁艺在教学中强调正规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关门提高”的倾向。
针对这些问题,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后,毛主席于5月30日,在鲁艺球场对全院师生讲话中指出:“在鲁艺领到文凭还不算毕业,这只是在小鲁艺毕业了,还没有在大鲁艺毕业,人民群众还不承认你们。”他号召师生们走出“小鲁艺”,到火热的社会生活的“大鲁艺”里,“要使小鲁艺与大鲁艺结合起来”,只有虚心向工农兵群众学习,才能创作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此后,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鲁艺的师生们积极行动起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1943年春节首先在延安出现了秧歌运动的高潮,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秧歌剧的蓬勃兴起和迅速发展,为新型歌剧的产生进行了思想上和艺术上的必要准备和积累。在此基础上,1945年由贺敬之、丁毅执笔,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出了在中国文艺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新歌剧《白毛女》,它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我们党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的文艺标志物。
除此之外,鲁艺还创作出了包括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丁玲的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孙犁的“诗体小说”《荷花淀》,李季的诗歌《王贵与李香香》等在内的大量以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实践为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使文艺创作真正走到了人民群众中,走到了社会生活这个“大鲁艺”中去。
毛主席从“小鲁艺”到“大鲁艺”的理论,为文艺创作指明了方向,也实现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革命服务的伟大目标。进入新时代,“大鲁艺”承载的群众智慧、群众意识,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仍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们相信,在新时代,“大鲁艺”精神会焕发出新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