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东方的军事理论巨著 ——毛泽东《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做的演讲稿。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由此开始,短短几个月内,中国的大片国土沦丧,日本的铁蹄在华北、华东肆意践踏。面对强敌压境,中华民族发起了全国性抗战。但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的抗战局势是什么?很多人对此没有明确的认识,甚至出现了一些错误的论调。早在全面抗战全面爆发前,国民党内就传出“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的说法。抗日战争开始后,由于国民党军队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使很多人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再战必亡”的“亡国论”再度甚嚣尘上。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人盲目乐观,幻想着依靠国际力量会“速胜”。
“亡国”还是“速胜”?为了回答这个关系着民族抗战前途的重大问题,对抗战十个来月的经验“做个总结性的解释”,毛泽东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撰写了《论持久战》。尽管“持久战”的观点毛泽东早就有了,但还需要全面系统的阐释说明,才能把理论转化成现实的力量。为此,毛泽东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并翻阅了大量的文献。从1938年5月上旬开始,毛泽东在延安的吴家窑洞里,废寝忘食,奋笔疾书,写到入神的时候,甚至棉鞋在火炉上被烤焦都没察觉到。8天9夜之后,5万字的《论持久战》终于问世。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首先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接着,指出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即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基于对双方作战特点的客观分析,毛泽东科学地遇见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的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时期;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时期;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时期。其中,第二个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是中国由弱到强、最终战胜日本的“转变的枢纽”。毛泽东还进一步论述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一整套战略方针,强调了游击战在中国的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意义,并且提出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思想,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毛泽东对战争局势的科学分析和判断,有力地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论持久战》问世之后,不仅在共产党内部,而且在国民党内部甚至国际上都引起了巨大反响。据程思远回忆:“《论持久战》刚一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转述给蒋介石,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成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的战略指导思想。”季米特洛夫曾在共产国际刊物上发表文章称:“有史以来,还没有人把军事问题、战争问题说得这样透彻过,《论持久战》是一本划时代的著作。”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证实了毛泽东在战争初期所做的预见是完全科学正确的,《论持久战》由此闻名于世,不仅成为了指引中国抗战胜利的纲领性文献,也被誉为“当代东方的军事理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