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延安整风中国共产党克服“胜利时骄傲”的重要文献
《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是郭沫若为纪念明末李自成起义三百周年写的长篇历史论文,连载于重庆《新华日报》1944年3月19日至22日副刊。该文叙述了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几起几落,攻入北京推翻明朝,最终又陷入失败的命运。文章重点分析了起义军攻入北京后一些领导人腐化堕落、搞宗派斗争,并导致了最终失败。它阐明了一条重要历史经验:在胜利的情况下要防止骄傲,同时也指出,李自成农民起义即使成功,“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迟早也会变质”。
《甲申》因其强烈的现实意义,一问世便引起广泛关注。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攻击;毛泽东则把《甲申》视为“胜利时骄傲”的典型,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1944年4月12日,毛泽东在《学习和时局》中指出:“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1944年6月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军委政治部向全党、全军发出通知,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作为全党的整风文件。通知称:“郭沫若的文章指出李自成之败在于进北京后,忽略敌人,不讲政策,脱离群众,妄杀干部,实为明末农民起义留给我们的一大教训。作品对我们的重大意义,就是要我们党,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悲剧覆辙。”通知发出之后,各解放区纷纷开始翻印《甲申三百年祭》。
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党员干部学习笔记可以看出,当时对于《甲申》的学习还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比如,一位宣传处的干部在笔记中写道:刘宗敏思想,在我身上就有很严重的反映。自以为进过抗大,在115师打过大胜仗,立过大功,就目空一切,谁也看不起;讲私人感情,同地方新来的同志不团结;高高在上,高谈阔论,脱离群众;生活腐化、散漫……要是大家都像我,还成个什么革命队伍,也不会有比李自成更好的下场。一位政治部青年干部也在笔记中写道: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城,但是已经被城里的花花世界迷了眼,总想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还要打扮打扮,怕人家说自己土气,要是进了城,还能不被金钱、美女俘虏了去吗?李自成起义军的悲惨下场,真该我们警惕啊!
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燥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同年3月23日,在向北平进发前,毛泽东又重提李自成的教训,他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退回去就算失败。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成为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鉴戒。当前,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依然要保持“慎终如初”的作风,克服骄傲、杜绝腐败,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