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纯粹的人----白求恩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4日-1939年11月12日),医学博士,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他拥有众多医学发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胸外科专家。在一次苏联召开的国际生理学大会上,他接触到了共产主义,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志愿远赴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他觉得中国更需要他,他决定到中国去。毛泽东曾这样评价白求恩:一个外国人,毫不利已的动机,把中国人的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国际主义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精神,他的一生不愧于“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称号。
1938年1月8日,白求恩率加美援华医疗队乘“亚洲女皇号”邮轮,自加拿大温哥华港启程来华,在宋庆龄的斡旋与周恩来的安排下,3月7日,他们终于渡过黄河。3月22日,白求恩在西安见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朱德安排他们改乘卡车前往延安。一到延安,他就与主席进行了长谈,并提出希望建立一个医疗队。第二天他就开始工作。在延安的中央医院,他探视了每一个病房,对每个病人认真问诊,对日军俘虏伤员也一视同仁。当时,八路军卫生部顾问马海德医生希望他能留在延安。他说:“我不是为生活享受而来的。什么热咖啡、嫩牛肉、软绵的钢丝床,这些东西我早就有了!但为了理想,我都抛弃了!需要特别照顾的是伤员,而不是我。”面对倔强的白求恩,卫生部的同志只好报请中央批准,同意他去晋察冀前线。
1938年5月14日,白求恩大夫带着17头牲口驮着的器械、药品,由卫生部长姜齐贤陪同,首先来到陕西省神木县贺家川一二○师后方医院第三所,在这里连续工作了5天,为50多名重伤员做了手术,帮忙搭建了一个手术室,解决了些医疗器械问题,还给医务人员上课,提高换药技术,并带头给患者输血,让边区的医务工作者第一次接触到了输血技术,前线很快就成立了个流动血库,成为了“人民血液银行”。
从贺家川出发,途经岚县,他又检查伤病员,做了一些工作。1938年6月17日,白求恩抵达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他曾一周内为521位伤病员检查身体,一个月为157名伤病员实施手术,他曾40多个小时不合眼,在敌人的炮火下,镇定自若地做完71例手术。在1938年反“扫荡”中,他6天内医治了120名伤员,做了105例手术。1939年4月,贺龙师长指挥的著名的齐会村歼灭战中,白求恩和医疗队创造了一个奇迹,他们连续工作69个小时,为115名伤员做了手术。当时的他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和休息,身体很差,但顽强的意志支撑着他,累得实在不行,就把自己的头伸进冰水中清醒片刻,马上又投入手术。
1939年10月,白求恩决定回国一趟,一是为了筹措资金和补充药品,二是顺便暂时休养和缓解乡愁,因为在1939年夏天,他的左耳失聪,并在短时间内连续两次严重感染,引发高烧,抵抗力已经非常差了。但是,白求恩最终没能等到启程回国的那一天。1939年10月28日,为了在紧急情况下更快地抢救大腿粉碎性骨折的伤员朱德士,他将左手中指伸进伤口掏取碎骨,却不小心扎破手指,导致感染,就这样,他拖着病体又连续工作了十几天。1939年11月11日晚上,在一次次昏迷过后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有的人不理解他被感染,最终酿成败血症,痛惜他作为一名医生怎么不知道保护自己?为什么手术时不戴手套呢?要知道,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全面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地处敌人包围之中,生活条件异常困难,物资也奇缺,白求恩带来的手套,早在成百上千的手术中用完了。作为医生,他知道危险,可是他又怎能不顾伤员安危选择自保呢?
12月1日,白求恩的追悼大会在延安举行,由毛泽东亲自题写挽联。20天后的12月21日,毛泽东彻夜未眠,写出《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全党向他学习。他的肉体虽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