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杨家岭革命旧址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小楼,是历史上著名的延安文艺座谈会发生地,也是新中国文艺的“大地圆点”。每天,前来学习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虽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距今已有70多年了,但它对我国当代的文学艺术发展仍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抗战爆发后,海内外许多知识分子和作家来到延安,群众文艺活动蓬勃发展,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表现在知识分子未能正确处理好文艺与政治、文艺与人民、文艺的歌颂与暴露、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等问题的辩证关系上。为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请文艺界的朋友帮助收集意见,在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决定在1942年5月召开文艺座谈会。
5月2日召开了第一次会议,讲话中,毛泽东首先指出革命的胜利要依靠“拿着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消灭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又根据延安文艺界的状况,提出文艺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即文艺工作者的立场问题、态度问题、工作对象问题、工作问题和学习问题”等五大问题,要大家讨论。
5月16日,举行第二次会议,毛泽东出席会议但没有发言,主要听取与会者对文艺问题的意见,文艺工作者围绕“人性是不是文艺的永恒主题”等问题展开讨论。
在5月23号的闭幕会上,毛泽东作了《结论》。毛泽东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和“如何为”的问题,即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围绕这个问题,他还阐述了文艺的源与流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毛泽东在讲话中号召:“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
毛泽东在文艺座淡会上的讲话,解决了文艺界的重大问题,指明了革命文艺的发展方向。广大文艺工作者在《讲话》精神的指引下,深入基层,深入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革命文艺事业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讲话发表后,文艺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创作出了反映翻身农民形象的秧歌剧《兄妹开荒》,反映地主对农民压迫和剥削的歌剧《白毛女》、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反映改变旧观念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反映农民在党领导下推翻地主剥削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乾河上》、《暴风骤雨》,反映歌颂党和人民领袖的歌曲《东方红》、《绣金匾》、《高楼万丈平地起》等作品,这些作品深受工农兵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