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的延安观感
黄炎培,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我国近现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和民主主义教育家,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理论家。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破“不为官吏”的立身准则,欣然从政,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黄炎培等人隐约感到,战胜日本侵略者、结束了抗日战争之后,中国可能会面临国共重开内战的危险。全国人民和一切进步力量都不希望的、也不愿看到这样的事情发生。他们出于良心、责任和爱民的驱使,而为国事奔走,为促成国内“团结问题的政治解决”,促使国共恢复商谈,避免内战的发生,做一些工作。于是便有了相约去延安的打算。1945年6月2日,黄炎培与褚辅成、冷遹、左舜生、傅斯年、章伯钧、王云五等六人联名致电延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大意是说:团结问题的政治解决,为全国国人所渴望。我等鉴于国际国内一般情势,惟有从速恢复商谈,促成团结,盼复。6月22日,延安方面复电:如果当局愿意,是乐于商谈的;欢迎黄炎培等到延安去。随后除了王云五因病受阻外,其他六位登上前往延安的飞机。7月1日,延安的中共领导人,自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以下,全部到机场迎接。
来延安之前,黄炎培对中共的情况已有所闻,通过在延安期间跟中共领导人的长谈,以及参观访问,对中共领袖人物,对中共的施政及延安的政治作风等,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有了亲身感受。
黄炎培参访团一行,亲身感受到边区政府的民主氛围,看到了古老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延安访问归来后,黄炎培用半月时间写完并自行出版了《延安归来》一书。
给黄炎培带来不一样感受的首先是延安的自然风光,他记录到:一下飞机,首先看到的是左右两行山脉,高高下下的峭壁上凿着无数圆形而平底的窑洞,这都是百姓的家。城里有着和其他城市一样的市场商铺,忽然看到一个招牌“韬奋书店”,使人忆念到长眠地下的老同事老朋友邹韬奋先生,不由使人发出无限哀感。延安城靠着一条延水,河身宽阔但水流浅,只有在发大水时,水的流量和流速才会大的不得了。延安到处总是一条水,水边一条路,路的两边是百姓人家,水的两边都是高山,仿佛是一式的……
在延安接触到的人物更是让黄炎培深有感慨,他们一行六人在延安实际只有3天时间,每天有半天跟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人谈话,交谈时间加起来有10多个钟头。在毛泽东家里做客时,黄炎培注意到,“这里称毛泽东便是毛泽东,不大连用他的衔名”。他还注意到街头的意见箱,对“人人可上书于主席毛泽东”,感到兴趣,予以赞扬。对中共治理延安的情况,黄炎培考察很细,实地了解公务员的各种配备。通过实地考察,他在脑子里产生了一个强烈印象:边区政府对每一位干部、每一个老百姓都是关心和负责的。在延安的一次晚会上,他真诚地谈到了这一观感:“有一位朋友告诉我,政府对于每个老百姓的生命和生活好像都负责的,这句话做到,在政治上更没有其他问题了。”
在延安期间黄炎培还同毛泽东进行了一次深入且直接的谈话。六位参政员将要回重庆时,毛泽东问黄炎培有什么感想,黄炎培坦率地问毛主席,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历史上"其兴也渤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
毛泽东回答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在黄炎培看来:“这话是对的”,因为“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地地得人,人人得事。用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黄、毛二人的对话后来被人们传为“窑洞对”。
返回重庆后,黄炎培等6人把中共方面关于国共商谈的意见向国民党最高当局“很坦白地据实报告”,完成了在国共之间传递信息的使命。
1945年前后,以各种身份从重庆赴延安的人有多批,他们中一些人也各自出版了延安纪行著作。不仅是黄炎培,更多来这里的社会人士也都对延安感触颇深,这也正是中共执政能力在人们心中的最好反映。
2017年1月22日,习近平主席对党外人士肺腑相告:“‘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这是执政党应有的胸襟。‘凡议国事,惟论是非,不徇好恶。’这是参政党应有的担当。作为参政党,一个重要的职责是让执政党听到各方面声音,特别是批评的意见。”习主席号召大家要敢于讲真话,建诤言,客观反映情况。这些话时时令我们想起毛泽东当年与黄炎培所说,真可谓一以贯之,一脉相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