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推行“以战养战”的方针,把其侵华的主要军事力量放在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对各解放区实行野蛮的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并进行反复“扫荡”和分割“蚕食”。在日本帝国主义“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影响下,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不断破坏抗日统一战线,制造军事摩擦。1939年至1942年连续发动三次反共高潮。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后,1940年年底,国民党全部停发了给八路军的抗日军饷,并部署精英部队对我根据地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根据地军民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财政经济困难。对于陕甘宁边区来说,1941年和1942年遭遇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毛泽东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中指出:“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党和边区政府根据对实际情况的清醒认识,采取各种办法发动党政军民学,下决心自己动手,通过发展自给经济解决了革命的大问题。
为了积极推动各解放区改变严重困难局面,1943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对党的内指示《开展根据地的减租、生产和拥政爱民运动》中提出,“党委、政府和军队,必须于今年秋冬准备好明年在全根据地内实行自己动手,克服困难(除陕甘宁边区外,暂不提丰衣足食口号)的大规模生产运动”。这是党中央和毛泽东首次提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1945年3月14日,郑位三给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发来电报,反映鄂豫皖根据地的困难局面。同年4月2日,郑位三、李先念、陈少敏又给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发来电报,反映革命斗争中的诸多危机。郑位三,湖北黄安(今红安)人,当时任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书记、新四军第五师政治委员;李先念,湖北黄安人,当时任新四军第五师师长和鄂豫皖湘赣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少敏,山东寿光人,当时任中共鄂豫皖边区委员会副书记。针对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困难,他们两次给中共中央和华中局发电报,请求帮助。毛泽东于1945年4月9日给他们回电时指出,从当时中共中央的经济情况分析,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克服困难;他指出,陕甘宁边区在1940年、1941年、1942年,整整三年异常困难,但通过党政军民学的集体努力,开展大生产运动,成功克服困难,到1943年粮食基本达到自给。1944年12月25日,陕甘宁边区建设展览会开幕,展览分军事、经济建设、民政司法和文教卫生等四个部分。其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开荒100万亩,产量200万担,植棉30万亩,纺纱160万斤,织布11.45万匹,产纸1.5万令,反映边区的生活已基本实现了“丰衣足食”;同时,毛泽东还指出,五台、太行两区的困难也很大,但通过一年的大生产运动,情况已大有好转。1945年1月31日,毛泽东在为延安《解放日报》写的社论《游击区也能够进行生产》中指出,“晋察冀边区的许多游击区内,已于一九四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生产,并且收到了极好的成绩。…其结果‘使得大家的给养有了改善,每人每日增加到五钱油和钱,一斤菜,每月斤半肉。而且几年没有用过的牙刷、牙粉和识字本,现在也都齐全了。’”毛泽东针对来电所提出的问题,从四个方面作了具体回复:(一)派兵困难,不要依靠;(二)他们将兵力重点转移到西路是正确的,只是需要自己调剂兵力部署;(三)组织可以酌派财经、民运干部;(四)明确他们除粮食外,其他费用应由依靠税收转到主要依靠生产自给,放手各区自己生产解决,这一办法才是最可靠办法。希望他们当年就应该展开大生产运动,并在财政会上切实讨论,口号是“自己动手,克服困难”。
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克服困难”的口号,并希望在此口号的号召下,各根据地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并酌增公粮,一定可以保证粮食供给;同时,毛泽东在信中指出,“关于扩兵,要在新发展区域去扩,依照哪里人民的可能负担条件,酌量扩大部队。关于群众工作不好,应通令一切党、政、军、民一齐动手做群众工作,将一齐动手打敌人,一齐动手生产自给,和一齐动手做群众工作三者结合起来。”要求领导同志要把握好号召、指导、检查和调剂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采取将集中领导和分散经营相结合工作原则,并要清楚认识到人民群众是部队的来源,是创造粮食的主体,也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最终找到克服困难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