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实践论”与“矛盾论”
“实践论”和“矛盾论”(简称“两论”)是毛泽东于1937年4月至8月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的部分内容。“两论”是我党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的哲学杰出著作,都是对中国革命中“左”右倾错误特别是教条主义的哲学批判,从而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哲学论证。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着重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毛泽东列举“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是空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等生动的俗语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实践、目的等论断。二是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应用延安考察团的“人们来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属于感性认识。集合以上各种材料经过大脑“想一想”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继而,“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时,就达到了理性认识阶段。但是认识活动还没有结束,更重要的是由“统一战线是是能够成功”的理性认识到具体的革命实践的飞跃。由此,他明确提出了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三是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毛泽东在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一是两种宇宙观。毛泽东引出“天不变,道亦不变”的道家名言解说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宇宙观,使用“鸡蛋因得适当的温度而变化为鸡子,但温度不能使石头变为鸡子”的生活常识,阐明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宇宙观。二是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以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党内思想的对立和斗争为例证实矛盾的普遍性。三是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运用自然界中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社会现象中的军事攻击与防御等,讲明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他利用国共两党之间关系由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北伐,到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合作破裂,再到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抗日的变化过程,分别说明国民党在三个阶段从革命到反革命,再到联合抗日,共产党从幼年到不断成熟的不同特点,印证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上的矛盾具特殊性。引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等成语故事提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的方法。四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毛泽东认为帝国主义向半殖民地的中国举行侵略战争(如鸦片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的时候,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一些叛国分子以外,能够暂时地团结起来举行民族战争去反对帝国主义。“帝国主义与这种国家之间的矛盾成为主要的矛盾”,又由于帝国主义压迫中国人民,使独立的中国变为殖民地,因而“就中国的情形来说,帝国主义处在形成半殖民地这种矛盾的主要地位”。五是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毛泽东列出没有地主就没有佃农、没有无产阶级就没有资产阶级等,解释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前提;用通过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地主失去土地的事实,阐发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着其相反方面转化。他说:“一切过程都有始有终,一切过程都转化为它们的对立物”来证明矛盾的斗争性,多次引用“相反相成”这个成语解说同一性是有条件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六是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毛泽东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党内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没有表现为对抗的形式,如果犯错误的同志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就不会发展为对抗性矛盾。
总之,“实践论”突出了认识的辩证法,而“矛盾论”则突出了矛盾问题(辩证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意义,二者的实质和主旨都是从哲学上论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必要性,清算教条主义的思想根源,为赢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提供强大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