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模范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到达陕北后,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领导下,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巩固、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1937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开始筹建陕甘宁边区政府,进行“更名”和“改制”。经过中央的一系列努力,国民政府承认了陕甘宁边区政府的合法地位。
陕甘宁边区是抗日民主政权建设的实验区,对各敌后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1939年1月,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在延安召开,公布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华北、华中各根据地借鉴参考陕甘宁边区的经验,相继召开参议会,制定施政纲领,颁布法规条例,极大地推动了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法制建设。1940年,党中央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对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原则和政策作了具体规定,并明确提出在政权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三分之一,建立起了以“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陕甘宁边区积极响应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在实行减租减息的同时,仍然要求交租交息。这既改善了农民的生活,也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抗日。为了保障战时的物资供给,边区政府推行了以增加粮食为核心的大生产运动,颁布了开荒和增粮奖励的政策,要求各机关工作人员实行工作和生产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号召各级机关、学校、群众团体等参加到生产中去。
陕甘宁边区建立起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教育体系,为人民军队和根据地的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的骨干力量。为了响应党中央关于加强党建的号召,陕甘宁边区选调干部到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开办乡级党员训练班,加强边区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修养和文化知识水平,使得边区在思想上、路线上、政策上和组织上都得到统一,形成了在党中央的正确路线指引下的极大团结。
陕甘宁边区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在1935年到1948年的十三年中,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的所在地,是全国革命的指挥中心,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的总后方。在这里,党中央制定了引导革命走向胜利的正确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在这里,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思想,铸就了光芒四射的延安精神。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陕甘宁边区成为了模范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