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的创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在革命圣地延安,坐落着一所由毛泽东同志亲自命名,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学校,它就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延安大学。
抗战初期,大批知识青年怀着满腔热情和崇高理想,冲破重重封锁,涌向革命圣地延安。这些青年十分渴望学习革命理论和知识本领。因此,“办一所红军大学来培养大批干部”成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在抗日军政大学的基础之上,先后创办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等20余所高等学校。其中,陕北公学以“坚持抗战,坚持持久战,坚持统一战线,实行国防教育,培养抗战干部”为主要办学方针,中国女子大学明确规定了“以研究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中心、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为指导”的基本教育方针;泽东干部学院坚持学校制度以学生自治为原则,明确规定要减少正课时间,注重研究。这些办学理念和教育方针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步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随着抗日战争发展到最艰苦、最困难的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国民党又对边区实行严密的封锁政策。在这种形势下,整合资源、合并办校成为延安各所高校的必然选择。1941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将陕北公学、中国女子大学、泽东青年干部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由吴玉章担任校长。之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新文字干部学校和行政学院等院校相继并入延安大学。
延安大学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开启了高等教育的规范化办学。建校初期,延安大学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建立正规学制,向新型的正规综合大学的方向发展,并在整风运动中进行了适当的调整,改革了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
在创建和办学的过程中,延安大学始终秉承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教师为本,人才第一”“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曾经勉励延大师生:教条主义是不落地,它是挂在空中的。我们不要搞教条主义,要脚踏实地地为实际服务。
在艰苦的战争岁月中,延安大学努力贯彻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方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