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铸就灵魂的高等学府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培养人才,我们党曾先后创办了20多所院校,其中最有名、办得最早的两所校,一个是中共中央党校,另一个就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简称“抗大”。
抗大是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和政治干部的学校。建校之初,抗大学生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的高级干部;到了后期抗大也招收由陕甘宁边区以外的地方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抗大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担任了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并提出三句话,由此阐释了抗大的教育方针——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后来,毛泽东再一次去抗大考察之时,又题写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个字作为校风。
抗大的校徽校旗寓意深刻。校徽完整展示了包含东北三省在内当时中国的全部国土,校徽上镌刻的校名则形成一个锐利的箭头,直指侵略中国的日本帝国主义,指明了战斗的方向。抗大的校旗由抗大校名、八字校风、白色线条以及奔驰的骏马组成,体现了抗大为实现民族解放而奋战的精神,指引着学校师生不断前进、不断奋发。
抗大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认字就在背包上,写字就在大地上,课堂就在大路上,桌子就在膝盖上”,这是当时抗大学生们的真实写照。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学生们有追求、有目标、有动力,深深地受到远大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的感召和鼓舞。这使得抗大到处洋溢着朝气蓬勃、愉快向上的积极气氛。当时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后来绝大多数都成为我党我军的领导、骨干。
抗大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成功实现了自我生存发展,并真正实现了“知识分子工农化”和“工农干部知识化”。从1936年创立到1945年结束的九年办学期间,抗大总校共培训了八期干部,创办了十二所分校、五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它在延安的几十所干部学校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革命的大熔炉。在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抗大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培养出一大批杰出人才,把成千上万的革命青年磨砺锻炼为全心全意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英勇奋斗的共产主义战士。
抗大是一个时代的标志,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