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诞生记
全面抗战爆发后,大批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进步青年,从全国各地纷纷涌向延安,这为革命增添了大量新生力量。为了适应抗日形势变化的需要,1938年3月,中共中央作了《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要求全党大量地、十倍百倍地发展党员。这个决议下达后,各级党委纷纷采取措施发展党组织,吸收新党员,党员数量迅速增加。
面对短期内我党大批吸收新党员的情况,刘少奇在喜悦兴奋的同时,也暗自考虑应当如何加强对新党员的教育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促进党员队伍健康成长,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壮大。他认为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严峻政治任务和能否完成党的政治任务的决定性因素。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政治报告,着重提出“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这些重大命题,刘少奇深受触动,也开始思考酝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尚未系统全面论述的共产党员的修养问题。
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刘少奇写出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提纲和部分初稿,这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专题讲述共产党员修养问题的报告。刘少奇精辟地论述了怎样建设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无产阶级政党,讲述了共产党员进行修养的需要和基本方法,阐明了共产党员应有的思想意识修养和组织纪律修养。
刘少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讲演及时而深刻地教育了中原地区广大党员干部,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思想认识和马列主义理论水平。《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高度上认识党性修养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通过党性修养解决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问题,创造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是刘少奇对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理论贡献。七十多年来,《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直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和提高党员政治觉悟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