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XNCR,现在开始播音……”1940年12月30日晚上,从延安王皮湾村的窑洞中发出了一连串振奋人心的声音,飞越山川,响彻中国。这是中国第一次听到来自革命圣地延安的声音,这也是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发端。但鲜为人知的是,这第一道红色电波的诞生,历经了无数曲折。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我党的报社、通讯社的宣传工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已经难以适应形势需要,特别是在敌伪封锁下,在根据地出版的报刊、杂志和各类宣传品几乎不能到达大后方和沦陷区。党中央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发展无线电广播的重大意义。为了更好地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争取更大的团结,及时报道新四军、八路军的前线战况,揭露日本侵略者的罪行,筹建一座广播电台已是势在必行。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计划修建在王皮湾村。这是一个只有三十几户人家的偏僻山村,安全性和隐蔽性都非常好,是建台的最佳地点。负责修建电台的军委三局九分队在当地老乡的支援下,盖起了播音室、办公室和宿舍。因为找不到动力设备,更没有发电厂,技术人员尝试用旧汽车引擎带动发电机。后来,贺龙把缴获的两个火车头蒸汽机秘密运送到延安,交给军委三局,蒸汽机经改装后成功发电,电力达到300瓦。由于物资紧缺,九分队的战士们用烧木炭产生的煤气来代替汽油做燃料,用三根大树杆捆成“Y”字形做天线架,用边区生产的粗羊毛毯子作为隔音设施。最终,电台在简陋的条件下建成了。
电台编辑部隶属于新华通讯社,工作地点位于延安清凉山。为了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电台的编辑们常常连夜赶稿。新闻稿经过负责人定稿和审阅,第二天由通讯员火速送往19公里外的王皮湾,交给播音员播报。清凉山到王皮湾中间隔着一条河,夏天遇到山洪暴发,通讯员只有将广播稿用油布包好,顶在头顶泅水过河。冬天,延安的气温降到将近零下30度,很多工作人员的手都生了冻疮。在如此危险和艰苦的条件下,延安台的同志们仍然出色地完成了播报任务,将党中央和边区政府的声音按时传到全国各地。
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新华广播电台排除万难,成功开播,冲破了国民党和日伪的新闻封锁,在解放区和国统区、沦陷区之间架起了无形的空中桥梁,成为党“与敌伪展开空间宣传战”的重要武器,使党的声音回荡在祖国的上空,为国统区和沦陷区的人们带去了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