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包子”和“洋包子”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布了关于壮大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宣言以及《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在全国各界人民群众心中的威望大大增加。一时之间,党中央所在地——延安,被人们视为革命的圣地,大批爱国青年和知识分子,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重重阻挠,奔赴延安。
这些奔向延安的青年,虽然出身和经历各不相同,但大多都能“入乡随俗”。不过,也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因为生活习惯上的差异,认为延安的军民是“土包子”。而工农出身的革命干部有着丰富的斗争经验,不算功臣、也是骨干,十分看不惯满身傲气的“洋包子”。
毛泽东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在一次下基层走访的过程中,借机询问了有关“洋包子”和“土包子”的具体情况。他教育革命老将和基层干部:政治部的龙开富主任很爱学习,看了不少书,按你们的说法,就是由“土包子”变成“洋包子”了。“土”和“洋”是相对的,“土”可以变“洋”,“洋”也可以变“土”,这需要刻苦读书、努力学习。希望你们像龙主任那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对新中国的建设多作贡献。
毛泽东又借柳宗元的文章《黔之驴》教育从“鲁艺”走出去的文艺干部,要牢记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不要摆知识分子的架子,以为自己是“洋包子”,瞧不起“土包子”,要和本地干部加强团结,和群众打成一片。
听了毛泽东的一席话,不管“洋包子”还是“土包子”,都受到很大启发,领悟到革命的成功需要“土”“洋”结合,团结一致。
为响应毛泽东的号召,鲁迅艺术文学院成立了鲁艺宣传队,向民间文艺学习,在桥儿沟村秧歌“把式”、“头行人”的帮助下,创作出《兄妹开荒》《南泥湾》等表现根据地生活的“鲁艺家”秧歌,受到根据地军民的热情喜爱。
毛泽东指出,“革命的成功没有工农分子参加,不会完成;没有知识分子参加,也不会成功。工农分子和知识分子,只有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工农分子要知识化,知识分子要工农化,共同团结一致,方可取得革命的胜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胸怀宽广,团结各种不同的人,特别是应该团结革命的知识分子,建立巩固的统一战线,才能将中国的革命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