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渠水流不尽
陕北地区一直干旱少雨,年降水量不及我国东南部地区的三分之一,降雨时间又多集中在炎热的夏秋两季,所以常遭旱灾,十年九旱。当地人民祖祖辈辈都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生活十分艰苦。
任弼时在延安枣园居住时,看到满川被晒黄的玉米叶子,内心十分焦灼。他了解到,地处延安城西的枣园虽然川道开阔,西川河水从中流过,但由于河床较低,引水灌溉非常困难。下乡调研时,任弼时碰上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通过询问才知道,唯一的水渠因年久失修、到处渗漏,造成农田干旱缺水,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生长。任弼时回去后立即请示毛泽东,提出兴修水利、疏通水渠的建议。在得到毛泽东的同意后,他又果断地组织中央机关的同志召开动员会议,系统地制定了修渠、开渠的计划和人员分配,并派水利工程师到裴庄去实地考察。由于枣园曾经三次兴修水利,却无一例外都失败了,群众积极性不高。对于此,任弼时组织边区政府人员深入群众进行宣传和解释,鼓舞群众参与。
经过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建渠计划终于开始实施。所有的机关干部全部出动,夜以继日,一刻不停。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水渠兴建工程于1940年4月正式完工并开闸放水。
此渠自裴庄起,直达杨家崖,共有四处可用做水力,以供延安工业合作社事务处设磨坊和弹花使用。这是陕甘宁边区第一条人工渠,被称为“裴庄渠”。
裴庄渠修成后,裴庄乡、枣园乡的群众欢欣鼓舞。水过农地,枯旱的庄稼逐渐恢复生机盎然,一片葱绿。川道里的旱地变成了水浇地,庄稼连年丰收,从此不再靠天吃饭,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为了让子孙后代牢记党给枣园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枣园人民决定把这条水渠更名为“幸福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