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步青年的心声
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的危机空前严重。面对日本侵略者的不断入侵,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腐败无能的国民党政府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坚持消极片面的抗战路线。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坚持全面抗战的路线,建立起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937年9月,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提升了共产党在国内外的威望。中国人民看到了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延安也因此成为大批爱国进步青年心目中的圣地。“到延安去!”成为一代青年的心灵呼唤和强烈愿望。
一群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历时13个月,跋山涉水,历尽坎坷,终于到达延安。途中的艰辛难以想象,但是再多艰辛、再多困难也无法动摇他们的决心——“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也不怕遇上九妖十八怪,怕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饭,不能到前方去抗战;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孟于被一曲《延安颂》所鼓舞,放弃了优渥生活,毅然选择奔往延安。她在延安学习成长,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文艺工作者。在最艰苦的岁月里,她的许多作品鼓舞着全体军民,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她的经典作品《白毛女》反映了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旧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说明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从而形象证明地了推翻旧政权、建立新中国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留美归来的医学博士高士其目睹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的国民政府后,毅然决定投奔延安。他孤身一人,历尽万难,终于到达延安。他曾写过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决心:“打断骨头还有肉,割掉皮肉还有筋,只要还有一口气,爬也爬到延安城。” 国际友人、印度援华大夫柯棣华在前往延安的途中,看到了从八百里秦川走出的青年三五成群地奔赴延安,他不禁赞叹“奇迹,奇迹,真是奇迹!”
1944年9月,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讲话中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在那个政治局势极度紧张、社会环境非常复杂的特殊的战争时期,一批心怀远大抱负、拥有坚定信念的爱国青年,为实现国家和民族的自由独立,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奔向延安,并从此扎根在陕北的红色土地之上,为边区根据地的建设、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