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这是厦门大学创办人陈嘉庚的全身雕像。他身居异邦却心怀乡国,经营实业而不谋私利,倾尽资产兴办公益事业,终生致力于振兴中华,先后创办了集美学校体系和厦门大学,被各校师生尊称为“校主”。
陈嘉庚对祖国怀着满腔赤诚。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他毅然与昔日好友汪精卫决裂,提出了著名的“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极大地震慑了部分卖国求荣的投机分子,鼓舞了中华儿女的抗日士气。
陈嘉庚竭力支援抗战,带头捐款、购债、献物,筹划组织南侨总会为祖国筹款4亿余元国币。他还积极组织各地筹赈会为前方将士捐献寒衣、药品、卡车等物资,并在新加坡和重庆投资设立制药厂,直接为前线供应药品。
由于在海内外华侨中具有极高的声望,陈嘉庚成为蒋介石拉拢的对象。1940年,蒋介石邀请陈嘉庚到重庆访问。为了显示对陈嘉庚的重视,蒋介石特意为他设宴接风,以最高规格接待他,一顿饭就花了800银元。这在当时可以买几百头牛。陈嘉庚却感到十分气愤,连续三天在国民党《中央日报》刊登罢宴声明:“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同年5月,陈嘉庚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考察团”抵达延安,慰劳抗日前线的将士与后方的军民,也受到了毛泽东的热情款待。但用来招待他的,只是简单的自种蔬菜。最为“名贵”的菜肴也只是隔壁大娘为招待客人而特意杀的一只鸡。
在访问延安期间,陈嘉庚同毛泽东、朱德和其他中共领导人多次进行深入的交谈,与边区政府财政厅、公安厅、法院的干部谈话,参观了中国女子大学、抗日军政大学,看到了延安城中商店自由营业,百姓秩序井然,自卫队员列队操练,看到了一个在共产党治理之下真实、安全、平等的延安,对中共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转变。
延安之行,陈嘉庚亲眼看到边区军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认为这是“克敌制胜之本”。延安的党员干部虽然生活贫苦,但每个人都精神饱满,心态积极,乐观向上。反观国民党的官老爷们,贪污腐败,坐待外援,对民众疾苦不闻不问,对军事上的节节失利也不甚在意。这种强烈鲜明的反差令陈嘉庚深思。回去之后,陈嘉庚悄悄对秘书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