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送子上“劳动大学”
1946年春天,毛岸英大学毕业后,从莫斯科回到了延安。他向父亲汇报了在国外学习的情况,毛泽东仔细地听着,不时点头。听完汇报,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毛岸英说:你在苏联的大学毕业了,这很好。但你学的是书本上的知识,这只是知识的一半。你还需要上一个大学,就是劳动大学。在这个大学里,你可以学到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现在惊蛰刚过,农民又要开始耕作了,正是你学习的好机会。我已请好了一位老师,你就上他那里学习吧。
毛泽东决定把毛岸英送到延安吴家枣园吴满有家劳动。吴满有是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也是毛泽东的农民朋友。临行前,毛泽东让毛岸英脱下西装,换上了自己曾经穿过的、打着补丁的旧灰布衣裤。于是,毛岸英身着旧衣,自带行李、口粮和种子,步行几十里路来到枣园。
毛岸英到吴满有家后,就拜吴满有为师,并和吴满有的两个儿子仲富、仲贵交上了朋友。吴满有给两个儿子作了分工:大儿子负责和毛岸英一起学习开荒种地、收割碾打,二儿子负责毛岸英到乡里、城里和中央机关里的走动。
在跟吴满有拜师务农的日子里,毛岸英学会了开荒、铺场、碾场等农活。毛岸英肯吃苦、能吃苦,遇到不懂的地方,总是多思、多问、多学。他专挑重活干,几天下来,手上就起了一层血泡。毛岸英不会用镢头,主动向吴满有请教,逐渐总结出了干农活的诀窍。在学习劳动期间,毛岸英学会了自己缝衣服、缀扣子,还学着烧火做饭。他不仅和吴满有一家老小成了至交,还与帮工后生们不分彼此,经常交流劳动技能,比赛摔跤。在吴家枣园的日子,几乎每天晚上,毛岸英都会抽出时间,教村里的年轻人和娃娃们识字、读书。
从春耕到秋收,毛岸英离开吴家枣园时,已然由一个白皙稚嫩的青年学生变成了浑身黝黑、满手粗茧的陕北后生。通过上“劳动大学”,毛岸英不仅学到了农活技术,更重要的是了解了农村,熟悉了农民,和劳动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