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殿堂——流行音乐导论

陶辛 楼徐燕 郭昕 赵朴 郝巍

目录

  • 1 绪论
    • 1.1 绪论:流行音乐大世界
  • 2 幕后揭秘
    • 2.1 音乐的制作工艺
    • 2.2 音乐制作的技术
    • 2.3 流行音乐的包装
  • 3 内行看门道
    • 3.1 何为音乐产业?
    • 3.2 大公司与小厂牌
    • 3.3 商业与“地下”
    • 3.4 版权如何商定?
  • 4 谁在唱那首歌
    • 4.1 原唱与翻唱
    • 4.2 原创与抄袭
    • 4.3 金曲与神曲
  • 5 粉墨登场
    • 5.1 天皇巨星
    • 5.2 我是歌手
    • 5.3 超级乐队
  • 6 不只是听——流行音乐的传播
    • 6.1 传播载体——舞台事件
    • 6.2 传播载体——媒介气质
    • 6.3 排行榜与颁奖
  • 7 赋予生命——流行音乐的表演
    • 7.1 即兴表演
    • 7.2 和声进行
    • 7.3 一起摇摆
  • 8 魔幻特技——流行音乐的音响制作
    • 8.1 音色
    • 8.2 采样
  • 9 从布鲁斯到比波普
    • 9.1 从吟唱到舞动
    • 9.2 爵士乐初体验
    • 9.3 爵士乐的革命
  • 10 融和乐到嘻哈
    • 10.1 不同音乐风格的化学反应
    • 10.2 摩城之声
    • 10.3 嘻哈来袭
  • 11 风暴来临——摇滚乐
    • 11.1 风格之墙的倒塌
    • 11.2 摇滚新声
    • 11.3 铁血摇滚
    • 11.4 摇滚疆域扩展
  • 12 追本溯源
    • 12.1 美国——大熔炉与发源地
    • 12.2 欧洲——孵化器与培养皿
    • 12.3 拉丁——千姿百态又同根同质
  • 13 西风东渐
    • 13.1 熟悉又陌生
    • 13.2 日本和台湾音乐的发展
    • 13.3 日本和台湾音乐的特点
    • 13.4 香港流行音乐
    • 13.5 韩国流行音乐
  • 14 中体西用
    • 14.1 大陆流行音乐的遗产与馈赠
    • 14.2 抒情歌曲与“新民歌”
    • 14.3 大陆原创摇滚音乐
    • 14.4 民谣
  • 15 爱与忧愁——流行音乐的内容
    • 15.1 爱情歌曲的陷阱
    • 15.2 农业重金属的乡谣
    • 15.3 那些年听过的校园歌曲
  • 16 跨越音乐边界
    • 16.1 融合与跨界
    • 16.2 另类与主流
    • 16.3 原声与科技
  • 17 叛逆与公益
    • 17.1 双重形象与担当
    • 17.2 叛逆的理由
    • 17.3 博爱与理想
  • 18 凡俗与灵性
    • 18.1 快餐与经典
    • 18.2 “十字路口”的传奇故事
    • 18.3 灵性的维度
  • 19 饕餮盛宴——流行音乐的感官作用
    • 19.1 快乐的由来
    • 19.2 亲近的享受
    • 19.3 宣泄与需求
    • 19.4 新奇鲜活
    • 19.5 青春的动感
  • 20 流行音乐的情感功效
    • 20.1 浪漫之声
    • 20.2 我为歌狂
    • 20.3 心有灵犀
    • 20.4 陪伴与疗伤
    • 20.5 白衣飘飘的年代
    • 20.6 寻找自我
    • 20.7 时尚与前卫
  • 21 流行音乐的日常实用功能
    • 21.1 屏息静听
    • 21.2 麦霸登场
    • 21.3 你是谁的粉丝
    • 21.4 五彩MV
  • 22 结论
    • 22.1 结论
大陆流行音乐的遗产与馈赠
  •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黎锦晖和中国第一首流行音乐——《毛毛雨》

“毛毛雨下个不停,微微风吹个不停,微风细雨柳青青,哎呦呦,柳青青。小亲亲不要你的金,小亲亲不要你的银,奴奴只要你的心,哎呦呦,你的心。毛毛雨不要尽为我狂,微微风不要尽麻烦,雨打风吹行路难,哎呦呦......”这就是中国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流行歌曲,当时称之为“摩登歌曲”,歌曲的名字叫作《毛毛雨》,由白话运动的先驱黎锦晖先生创作,他的女儿黎明晖演唱。

据说,《毛毛雨》的创作经过是这样的:一次,他去杭州演出,放舟西湖,面对湖光山色细雨霏霏,灵感突然萌发,草草记下几笔,欲罢不能,中途就跑回旅社,关起门来,很快把《毛毛雨》完成了,然后当天排练,当天演唱。

在创作流行歌曲之前,黎锦晖已经创作了多个儿童歌舞剧。他的音乐创作是从儿童歌曲开始的,那首至今广为流传的“小兔儿乖乖,把门儿开开,快点儿开开,我要进来!”(《老虎叫门》)就是黎锦晖最早谱写的儿歌。应该说这是受北大校长蔡元培影响的产物,那时黎锦晖在北大旁听,参加了北大音乐研究会。受到兄长、语言学家黎锦熙的影响,黎锦晖早年积极参加国语统一运动。为了推进国语运动,他编写小学国语课本,而“学国语最好从唱歌入手”的理念使他进入儿童歌曲创作的领域。1921年,黎锦晖创作了第一部儿童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至1927年,他总共创作了12部儿童歌舞剧和24首儿童表演歌曲。与此同时,他还主编创办了儿童文艺刊物《小朋友》,这是中国现当代历史最悠久的儿童期刊,他的大部分儿童音乐作品,都首先在《小朋友》上发表,《小朋友》与他的儿童歌曲一样流传甚广,连边远农村的孩子们都会唱。

1927年,黎锦晖创办了中国第一所专门训练歌舞人才的学校——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后又成立了“中华歌舞团”。随着“中华歌舞团”在南洋各地巡演,除了儿童歌舞剧、《总理纪念歌》外,黎明晖还演唱了《毛毛雨》、《落花流水》等6首“新型的爱情歌曲”。这些歌曲在国内印刷发行,两毛钱一个单行本,极为畅销。1929年初,因经营不善,“中华歌舞团”在雅加达就地解散,黎锦晖、黎明晖父女流落南洋。为筹归国旅费,黎锦晖答应上海出版商,创作100首“家庭爱情歌曲”,以稿费来充路费。他就在新加坡绞尽脑汁,创作了包括《桃花江》、《特别快车》等脍炙人口的歌曲,黎锦晖也一跃成为“流行歌曲”之王,一时洛阳纸贵。当时上海的百代、胜利、丽歌等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

黎锦晖的成功自有其相应的社会背景,并不是空穴来风。中央电视台曾拍过一个专题片《一百年的歌声》,有过这样的分析:上个世纪30年代初,成为都市后的上海,也迅速地养成了都市的习性,赶时髦成为市民们对待生活的基本态度,在服装、日用品之外,对于刚刚出现的流行歌曲,人们关注的热情就在瞬间超出了迷恋了百多年的戏曲。也就是说,当时的上海已具备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西方特别是美国流行音乐通过舞厅、电影、广播等媒介流入中国,市民阶层的文化生活中已出现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氏的流行音乐,便是在此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教育家陶行知1938年春天,赴美到旧金山演讲,号召华侨捐资抗日,演讲词就引用了《毛毛雨》,“小亲亲,他要你的金,小亲亲,他要你的银,小亲亲,还要你的心,啊呀呀,你的心!”演讲的效果奇佳,过后,陶行知得意地将这个事情记在他的日志上。当时,谴责《毛毛雨》是靡靡之音的也大有人在,鲁迅在他写的《阿金》中就说这首歌“绞死猫儿似的”。更令黎锦晖伤心的是,一个曾经拎着一把小提琴来到他这里跟他学作曲的18岁的青年,后来被他培养成为明月社的首席小提琴手,也以“黑天使”为笔名在报上公开抨击黎锦晖歌舞创作的软性化倾向,指出当前形势和广大人民需要的是“真刀真枪”而不是“轻歌曼舞”。这个青年5年后创作出了一首曲子,叫《义勇军进行曲》,他就是聂耳。多少年以后,聂耳因为一首歌进了被顶礼膜拜的神圣殿堂,而黎锦晖则因为一首歌却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据说,黎锦晖个人的创作收入当时可以“买下半条南京路”。新中国成立后,黎锦晖一直背负着沉重的包袱,他在上海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工作,只做些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文革”当中他自然不能幸免,各种帽子被戴了不少,多次被抄家,珍藏的书籍、手稿、资料毁于一旦。1967年,那一年的冬天特别的冷,生炉火要买煤,买煤要证明,他怕自己“坏分子”的身份人家不给开,就没去,结果,由天寒而导致心脏病发作,不幸身亡。据黎锦晖的公子黎泽宁回忆说,就在黎锦晖去世10年后,文化部还下文明令《毛毛雨》、《夜来香》和《桃花江》属于黄色歌曲,禁唱。直到2001年文化部音乐司、中国音协、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音乐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年暨黎锦晖音乐创作学术研讨会,”才算是给他平了反,此时距离黎锦晖辞世已经30多年了。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