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草根到殿堂——流行音乐导论

陶辛 楼徐燕 郭昕 赵朴 郝巍

目录

  • 1 绪论
    • 1.1 绪论:流行音乐大世界
  • 2 幕后揭秘
    • 2.1 音乐的制作工艺
    • 2.2 音乐制作的技术
    • 2.3 流行音乐的包装
  • 3 内行看门道
    • 3.1 何为音乐产业?
    • 3.2 大公司与小厂牌
    • 3.3 商业与“地下”
    • 3.4 版权如何商定?
  • 4 谁在唱那首歌
    • 4.1 原唱与翻唱
    • 4.2 原创与抄袭
    • 4.3 金曲与神曲
  • 5 粉墨登场
    • 5.1 天皇巨星
    • 5.2 我是歌手
    • 5.3 超级乐队
  • 6 不只是听——流行音乐的传播
    • 6.1 传播载体——舞台事件
    • 6.2 传播载体——媒介气质
    • 6.3 排行榜与颁奖
  • 7 赋予生命——流行音乐的表演
    • 7.1 即兴表演
    • 7.2 和声进行
    • 7.3 一起摇摆
  • 8 魔幻特技——流行音乐的音响制作
    • 8.1 音色
    • 8.2 采样
  • 9 从布鲁斯到比波普
    • 9.1 从吟唱到舞动
    • 9.2 爵士乐初体验
    • 9.3 爵士乐的革命
  • 10 融和乐到嘻哈
    • 10.1 不同音乐风格的化学反应
    • 10.2 摩城之声
    • 10.3 嘻哈来袭
  • 11 风暴来临——摇滚乐
    • 11.1 风格之墙的倒塌
    • 11.2 摇滚新声
    • 11.3 铁血摇滚
    • 11.4 摇滚疆域扩展
  • 12 追本溯源
    • 12.1 美国——大熔炉与发源地
    • 12.2 欧洲——孵化器与培养皿
    • 12.3 拉丁——千姿百态又同根同质
  • 13 西风东渐
    • 13.1 熟悉又陌生
    • 13.2 日本和台湾音乐的发展
    • 13.3 日本和台湾音乐的特点
    • 13.4 香港流行音乐
    • 13.5 韩国流行音乐
  • 14 中体西用
    • 14.1 大陆流行音乐的遗产与馈赠
    • 14.2 抒情歌曲与“新民歌”
    • 14.3 大陆原创摇滚音乐
    • 14.4 民谣
  • 15 爱与忧愁——流行音乐的内容
    • 15.1 爱情歌曲的陷阱
    • 15.2 农业重金属的乡谣
    • 15.3 那些年听过的校园歌曲
  • 16 跨越音乐边界
    • 16.1 融合与跨界
    • 16.2 另类与主流
    • 16.3 原声与科技
  • 17 叛逆与公益
    • 17.1 双重形象与担当
    • 17.2 叛逆的理由
    • 17.3 博爱与理想
  • 18 凡俗与灵性
    • 18.1 快餐与经典
    • 18.2 “十字路口”的传奇故事
    • 18.3 灵性的维度
  • 19 饕餮盛宴——流行音乐的感官作用
    • 19.1 快乐的由来
    • 19.2 亲近的享受
    • 19.3 宣泄与需求
    • 19.4 新奇鲜活
    • 19.5 青春的动感
  • 20 流行音乐的情感功效
    • 20.1 浪漫之声
    • 20.2 我为歌狂
    • 20.3 心有灵犀
    • 20.4 陪伴与疗伤
    • 20.5 白衣飘飘的年代
    • 20.6 寻找自我
    • 20.7 时尚与前卫
  • 21 流行音乐的日常实用功能
    • 21.1 屏息静听
    • 21.2 麦霸登场
    • 21.3 你是谁的粉丝
    • 21.4 五彩MV
  • 22 结论
    • 22.1 结论
宣泄与需求
  • 1 视频
  • 2 章节测试








流行音乐的感官享受--宣泄与需求

由于流行歌曲的流传具有时效性,因此流行歌曲的歌词必须富有个性,体现它的独特品位,这样才能在各种“潮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如:台湾音乐人罗大佑、侯德健等人的“校园民谣”以其语言风格向30年代诗歌的回归和音乐上的清新、纯朴而获得内地认同。崔健《一无所有》中的一声呐喊,唱响了青年人对灵魂的审视、思想的反思及对现实的反叛。词作家陈哲的《让世界充满爱》和其后的《不曾宣读的未来》、《黄土高坡》、《血染的风采》等一系列作品则是对历史苦痛、面对崇高等中国人熟悉的生存命题给予个性化诠释。乔羽在歌词创作上更是独领风骚,形成了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的“特殊的歌词艺术观”。美国作家苏珊·朗格曾说过,歌词是一种“放弃了文学的地位,而担负起纯粹的音乐功能”的特殊艺术形式。透过歌词,我们看到了词作者在时代中的生存状态,歌词的个性化,是青年一代追求自我价值、寻求理想的要求。
          总之,流行歌曲的歌词走的是市井同欢的路子,它克服了铅字对大众的选择性,迅速进人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的大众听觉空间,[ 反映他们的心态、情感及审美理想,是对世俗社会的审美观照与反思。 一首优秀的歌曲,其最主要的部分就是歌曲的旋律,它是音乐作品中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是音乐的灵魂和基础。流行歌曲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它以流动的声音方式表现出一种情感,使听众产生共鸣,人们可以在歌曲的旋律中感受到忧伤与欢乐、感受到平和与亢奋。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