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课前讨论
-
2 名师讲解
-
3 拓展阅读
-
4 小试牛刀
中国台湾学者柏杨在他的《三句话——美国之行,杂感之三》一文中写到他在美国的有关弹簧门的经历。他在台湾时,经过弹簧门都是一推而过,然后撒手不管。到美国后,又一次他一撒手,结果他身后的一位美国人被弹簧门撞倒并发出了一声大叫,幸好对方没有追究。后来他发现,美国人经过弹簧门之后,总要停步扶门,直到等到后面的人进入或者有人半途接力,再缓缓放手。以后,他也这样办,因而不断听到后面进来的人们说“谢谢”。
1954年,周恩来总理应邀访问缅甸。当时缅甸总理吴努对如何接待这样一位世界著名的政治家、“社会主义大国”总理,思想上顾虑重重,既怕在接待上失礼,更怕谈话时失言而引起麻烦。所以,吴努刚与周总理见面时,很拘谨。但在会谈的过程中,他发现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大国架子”,完全以平等协商的态度交谈,很受感动,于是才把心里话全倒出来。同时他应邀回访时,在北京饭店的宴会上坦率地说:“中国好比大象,缅甸好比羔羊,大象会不会发怒,无疑使羔羊提心吊胆。”后来,毛主席接见他时,吴努说“很坦率地讲,我对大国是很恐惧的。”但随后又十分欣慰地说:“周总理访问缅甸后,大大消除了缅甸人的这种恐惧”。在对外交往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这种不论大国、小国,一律平等的态度给世界许多国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这种平等的态度,使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友谊。
周恩来总理青年时代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南开中学教学楼中有一面大镜子,镜子上有段“镜铭”——“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钮必洁,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勿暴勿急,宜静宜庄。”对此,周恩来总理在学生时代乃至以后的革命生涯中,自始至终、持之以恒地自觉执行,他的行为是青年人学习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