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生产者市场及购买行为研究
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者不仅仅是消费者,还有各种形式的组织。有些企业的产品是某种原材料、生产设备或办公设备,购买者是有关企业和部门;有些企业虽然生产最终消费品,但是并不直接卖给消费者,而是经由商业部门转卖出去,直接购买者是商业部门。因此,组织市场是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市场的购买者是企业的重要营销对象,企业应当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和购买行为。
在组织市场中,生产者市场的购买行为有典型意义,它与消费者市场的购买行为有相似性,又有较大差异性,特别是在市场结构与需求、购买单位性质、购买行为类型与购买决策过程等方面。
4.2.1 生产者市场购买的特点
1.购买过程的特点
(1) 供求谈判时间长。工业品的购买涉及厂房、建筑、能源、机器、设备、交通工具、各种规格型号的原材料、各种辅助设备、标准件等,投入的资金大,有的设备使用时间长,购买者不仅要考虑设备的物质寿命,而且要考虑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导致谈判协商时间长。
(2) 高尖技术设备和定制设备的购买,一般是供需双方直接见面。因为需要根据购买者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和制造。
(3) 原材料及次要的小设备、标准件,一般通过批发商、零售商购买。
(4)购买次数较少。如设备一次购入,使用多年;原材料、标准件按企业预先制定的经济订购批量和采购次数进行采购或一次合同分批分期交货;生产者客户比消费者客户要少。
(5) 需要提供产品服务。有部分工业产品,如工业锅炉等的购买需要提供技术服务,为购买者提供安装、维修、操作培训等多方面服务,才能激发购买者的购买动机。
(6) 在工业品的质量和供应时间上有一定的要求。工业品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生产者产品的质量,工业品的质量要符合化学的、物理的性能要求。供应时间是保证生产者进行正常生产经营的条件,既不能推迟,也不能过早。
(7) 生产者购买决策复杂。工业品的购买不是由采购人员一人所能决定的,它通常要根据计划提出的品种、规格、型号、材质、数量和期限购买物资,有关技术要求、货款的支付,还要同主管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财会人员和厂长商榷之后才能最后决定。
除此之外还有购买的批量大、金额大等特点。生产者购买比消费者购买要复杂得多。
2.购买行为的特点
(1) 购买的目的性。生产者购买的目的是生产出市场需要的产品。要根据市场的需求量,确定生产量,进而决定所需购买的数量。采购的物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否则都会影响生产者的经济效益。
(2) 购买的理智性。生产者所购买的工业品必须考虑质量、品种、规格、价格、供货期及售后服务。如果某几种工业品质量与功能相似,生产者会购价格低的产品;在质量上,则需购买符合技术特性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原材料。生产者的购买是技术性很强的理智性业务活动,涉及由生产者的产品质量而引起的人身安全、假冒伪劣产品等法律问题,不可轻易购买。
(3) 购买的组织性。购买的组织性是指企业内部的组织体系。生产者的购买要根据每个购买组织自己的目标、政策、程序、组织结构及组织系统的要求而进行。营销者应当了解生产者(购买者)企业组织体系结构,了解有多少人参加购买决策,哪些人参加购买决策,购买标准是什么,购买者企业有哪些政策会影响购买行为。
(4) 购买的集团性。一项重大工业品的购买,往往由一个集团来决定,它通常由许多具有不同地位、权力、职能的人组成,如质量管理者、采购申请者、使用者、财务主管、工程技术人员及经理等。他们的购买心理与期望不同,往往会导致决策的矛盾及决策过程复杂化。
(5) 个人动机性。因为参加购买决策的每一个人的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职业、个性及对风险的态度不同,导致每个人的购买动机不同。营销者要善于抓住和引导正确动机,使营销顺利成功。
(6) 购买的环境性。生产者购买时受当时的经济、技术、政治环境及文化、竞争环境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经济、技术环境,也就是经济、技术前景因素的影响。当今时代,科技飞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常常在3~5年,生产者担心购回的工业品是即将换代的产品,或是即将降价的处理品。营销者要恰如其分地介绍有关经济技术的前景,便于加速销售。
4.2.2 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类型
1.直接重购
指生产者用户的采购部门按照过去的订货目录和基本要求继续向原先的供应商购买产品。这是最简单的购买类型。直接重购的产品主要是原材料、零配件和劳保用品等,当库存量低于规定水平时,就要续购。采购部门对以往的所有供应商加以评估,选择感到满意的作为直接重购的供应商。被列入直接重购名单的供应商应尽力保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高采购者的满意程度。未列入名单的供应商会试图提供新产品和满意的服务,以便促使采购者转移或部分转移购买,逐步争取更多的订货。
2.修正重购
指生产者用户改变原先所购产品的规格、价格或其他交易条件后再行购买。用户会与原先的供应商协商新的供货协议,甚至更换供应商。原先选中的供应商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会全力以赴地继续保持交易,而新的供应商则感到是获得交易的最好机会。这种决策过程较为复杂,买卖双方都有较多的人参与。
3.新购
指生产者用户初次购买某种产品或服务。这是最复杂的购买类型。新购产品大多是不常购买的项目,如大型生产设备,建造新的厂房或办公大楼,安装办公设备或计算机系统等。采购者要在一系列问题上作出决策,如产品的规格、购买数量、价格范围、交货条件及时间、服务条件、付款条件、可接受的供应商和可选择的供应商等。购买的成本和风险越大,购买决策的参与者就越多,需要收集的信息就越多,购买过程就越复杂。由于顾客还没有一个现成的“供应商名单”,对所有的供应商来说都是机会,也是挑战。
4.2.3 影响生产者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影响生产者购买决策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商品的质量、价格和服务。在不同供应商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服务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生产者的采购人员会高度重视这些因素,仔细收集和分析资料,进行理性的选择。但是在不同供应商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服务基本没有差异的情况下,生产者的采购人员几乎无须进行理性的选择,因为任一供应商的产品和服务都能满足本公司的各项目标,这时,其他因素就会对购买决策产生重大影响。
影响生产者用户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可分为4大类:环境因素、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供应商应了解和运用这些因素,引导买方购买行为,促成交易。
1.环境因素
指生产者无法控制的宏观环境因素,包括国家的经济前景、市场需求水平、技术发展、竞争态势、政治法律状况等。假如国家经济前景看好或国家扶持某一产业的发展,有关生产者就会增加投资,增加原材料采购和库存,以备生产扩大之用。在经济滑坡时期,生产者会减少甚至停止购买,供应商的营销人员试图增加生产者需求总量往往是徒劳的,只能通过艰苦努力保持或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2.组织因素
指生产者自身的有关因素,包括经营目标、战略、政策、采购程序、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等。企业营销人员必须了解的问题有:生产者用户的经营目标和战略是什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和战略,他们需要什么产品;他们的采购程序是什么;有哪些人参与采购或对采购发生影响;他们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该公司对采购人员有哪些政策与限制等。比如,以追求总成本降低为目标的企业,会对低价产品更感兴趣;以追求市场领先为目标的企业,会对优质高效的产品更感兴趣。有的公司建立采购激励制度,奖励那些工作突出的采购人员,这将导致采购人员为争取最佳交易条件而对卖方施加压力。有的公司实行集中采购制度,设立统一的采购部门,将原先由各事业部分别进行的采购工作集中起来,以保证产品质量、扩大采购批量和降低采购成本。这种改变意味着供应商将同人数更少,但素质更高的采购人员打交道。有的公司提高了采购部门的规格并起用高学历人员,供应商也应当提高销售部门的规格,派出级别和学历高的销售人员以便同买方的采购人员相称。
3.人际因素
指生产者内部参与购买过程的各种角色(使用者、影响者、决策者、批准者、采购者和信息控制者)的职务、地位、态度和相互关系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供应商的营销人员应当了解每个人在购买决策中扮演的角色是什么、相互之间关系如何等,并利用这些因素促成交易。
4.个人因素
指生产者用户内部参与购买过程的有关人员的年龄、教育、个性、偏好、风险意识等因素对购买行为的影响,与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个人因素相似。比如,有些采购人员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理智型购买者,选择供应商之前经过周密的竞争性方案的比较;有些采购人员个性强硬,总是同供应商反复较量。某啤酒厂的采购经理每年要采购上亿只啤酒罐,就利用这一优势对那些“不太顺从”或不太理想的供应商采取“惩罚”行动。如果某些供应商提出涨价要求、产品质量下降或供货不及时,他就减少或停止采购。
4.2.4 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
从理论上说,生产者用户完整的购买过程可分为8个阶段,但是具体过程依不同的购买类型而定,直接重购和修正重购可能跳过某些阶段,新购则会完整地经历各个阶段。
1.提出需要
提出需求是生产者购买决策过程的起点。需求的提出既可以是因为内部的刺激,也可以是由外部的刺激引起。如内部的刺激,或因企业决定生产新产品,需要新的设备和原材料;或因存货水平开始下降,需要购进生产资料;或因发现过去采购的原料质量不好,需更换供应者。外部刺激诸如商品广告,营销人员的上门推销等,使采购人员发现了质量更好、价格更低的产品,促使他们提出采购需求。
2.确定需要
指确定所需产品的数量和规格。简单的采购由采购人员直接决定,而复杂的采购则须由企业内部的使用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决定。包括:第一,对设备的确认需求。为生产某新产品,提高某种老产品的质量、产量或降低消耗,经工艺研究需购置某种设备,并已被厂务会批准购置若干台。第二,对原材料、标准件的确认需求。根据企业计划产量和定额资料可以确定某种原材料、标准件的需要量,再查阅该物资的库存量,进而确定需购买的数量。
企业的采购组织确定需要以后,要指定专家小组对所需品种进行价值分析,做出详细的技术说明。价值分析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采购经理迈尔斯于1947年发明的。1954年,美国国防部开始采用价值分析技术,并改称为价值工程。价值分析中所说的“价值”,是指某种产品的“功能”与这种产品所耗费的资源(即成本或费用)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经营效益(或经营效果)。其公式为:
V(价值)=F/C
公式中的F(功能)是指产品的用途、效用、作用,也就是产品的使用价值;C为成本或费用。
迈尔斯看到,人们购买某种产品,实际上要购买的是这种产品的功能。价值分析的目的是耗费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或取得最大的功能,提高经营效益。产业购买者在采购工作中要进行价值分析,调查研究本企业要采购的产品是否具备必要的功能。
例如,某家具公司要采购制造沙发用的沙发布,过去这家公司一向用纯棉的沙发布,现在市场上有两种代用品,化纤的沙发布和人造革。经过功能分析,这三种沙发布的必要功能(包括使用功能和贵重功能)都一样,这家公司就采购价格最便宜的原料;如果这三种原料的功能不一样,但价格一样,就采购功能最大的原料。采购单位的专家小组要对所需品种进行价值分析,并写出文字精练的技术说明,作为采购人员取舍的标准。供货企业的市场营销人员也要运用价值分析技术,向顾客说明其产品有良好的功能。最后,还要把各种原材料的技术特性要求、规格和数量详尽的明细表格,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和厂务会议研究批准。
3.说明需要
指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所需产品的规格、型号、功能等技术指标做具体分析,并做出详细的说明,供采购人员作参考。
4.物色供应商
为了选购满意的产品,采购人员要通过工商企业名录等途径来物色服务周到、产品质量高、声誉好的供应商。生产者对所需原材料、标准件及外协件的供应者,必须作深入的调查、了解、分析和比较后才能确定。对原材料、标准件供应商,主要从产品的质量、价格、信誉及售后服务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对大批量外协件供应商的了解内容除上述的几个方面外,还必须深入到提供外协件的各企业内部,调查了解该企业的生产技术检验水平及企业管理的能力,经分析、比较后再确定。供货企业应通过广告等方式,努力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知名度。
5.征求建议
对已物色的多个候选供应商,购买者应请他们提交供应建议书,尤其是对价值高、价格贵的产品,还应要求他们写出详细的说明。对经过筛选后留下的供应商,要他们提出正式的说明。因此,供应商的营销人员应根据市场情况,写出实事求是而又别出心裁、能够打动人心的产品说明,力求全面而形象地表达所推销产品的优点和特性,力争在众多的竞争者中获得优势。
6.选择供应商
在收到多个供应商的有关资料后,采购者将根据资料选择比较满意的供应商。在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考虑其技术能力,还要考虑其能否及时供货,能否提供必要的服务。其遴选的主要条件是:交货快慢、产品质量、产品价格、企业信誉、产品品种、技术能力和生产设备、服务质量、付款结算方式、财务状况、地理位置。
企业根据上述条件遴选出数个供应商,在最后确定供应商之前,有时还要和供应商面谈,争取更优惠的条件。不少企业最后确定的供应商不限于一个,其目的在于:一方面有多个供应商,以免受制于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几个供应商的竞争,促使他们改进服务质量。当然,企业在确定的几个供应商中,必定有一个为主,其他为辅。比如,购买者最后确定了三个供应商,便向为主的供应商购买所需产品总量的60%,向为辅的两个供应商分别购买所需产品总量的30%和10%。
7.发出正式订单
企业的采购中心最后选定供应商以后,第七步是采购经理开订货单给选定的供应商,在订货单上列举技术说明、需要数量、期望交货期等。现在,许多企业日趋采用“一揽子合同”,即和某一供应商建立长期的供货关系,这个供应商允许只要购买者需要购买时,供应商就会按原定的价格条件及时供货。这种“一揽子合同”对供求双方都带来了方便。对采购者而言,不但减少了多次购买签约的麻烦和由此增加的费用,也减轻了库存的压力——因为由于这一“合同”,实际上购买者将存货放在了供应商的库里。如果需要进货时,只需用计算机自动打印或电传一份订单给供应商。因此,“一揽子合同”又称为“无库存采购计划”。就供应商而论,他的产品有了固定的销路,减轻了竞争的压力。
8.绩效评价
产品购进后,采购者还会及时向使用者了解其对产品的评价,考查各个供应商的履约情况,并根据了解和考查的结果,决定今后是否继续采购某供应商的产品。为此,供应商在产品销售出去以后,要加强追踪调查和售后服务,以赢得采购者的信任,保持长久的供求关系。同时,对本次购买活动进行总结。总结应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对购买的工业品的质量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明细表和设计图纸的要求;另一方面,对所付出的购买金额和差旅费等进行分析,是超支还是节余,查明原因,以便继续购买或改换供应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