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组织学绪论
    • 1.1 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 1.3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 2 上皮组织
    • 2.1 被覆上皮
    • 2.2 单层柱状上皮
    • 2.3 假复层柱状上皮
    • 2.4 课后作业
  • 3 固有结缔组织
    • 3.1 疏松结缔组织
    • 3.2 致密结缔组织
    • 3.3 脂肪组织的结构
    • 3.4 脂肪组织的类型
    • 3.5 纤维
    • 3.6 课后作业
  • 4 软骨组织和软骨
    • 4.1 软骨
    • 4.2 软骨的分类和各类软骨的结构特点
    • 4.3 长骨的结构
    • 4.4 课后作业
  • 5 血液和淋巴
    • 5.1 红细胞
    • 5.2 白细胞
    • 5.3 骨髓的结构和血细胞的发生
    • 5.4 课后作业
  • 6 肌组织
    • 6.1 骨骼肌
    • 6.2 心肌
    • 6.3 平滑肌
    • 6.4 课后作业
  • 7 神经组织
    • 7.1 神经元
    • 7.2 突触
    • 7.3 运动终板
    • 7.4 课后作业
  • 8 循环系统
    • 8.1 脉管系统
    • 8.2 毛细血管的构造
    • 8.3 毛细血管分类
    • 8.4 微循环
    • 8.5 心脏
    • 8.6 课后作业
  • 9 免疫系统
    • 9.1 胸腺
    • 9.2 淋巴结
    • 9.3 脾
    • 9.4 课后作业
  • 10 感觉器
    • 10.1 眼副器
    • 10.2 眼球壁
    • 10.3 眼球内容物
    • 10.4 外耳
    • 10.5 内耳
    • 10.6 中耳
  • 11 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 11.1 皮肤
    • 11.2 表皮
    • 11.3 真皮
    • 11.4 皮下组织
    • 11.5 皮肤的附属器
    • 11.6 课后作业
  • 12 内分泌系统
    • 12.1 甲状腺
    • 12.2 甲状旁腺
    • 12.3 肾上腺皮质
    • 12.4 肾上腺髓质
    • 12.5 腺垂体远侧部
    • 12.6 脑垂体
    • 12.7 神经垂体
    • 12.8 课后作业
  • 13 消化管
    • 13.1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 13.2 食管
    • 13.3 胃
    • 13.4 小肠
    • 13.5 大肠
    • 13.6 阑尾
    • 13.7 课后作业
  • 14 消化腺
    • 14.1 外分泌部
    • 14.2 胰岛
    • 14.3 肝
    • 14.4 唾液腺
    • 14.5 课后作业
  • 15 呼吸系统
    • 15.1 鼻腔
    • 15.2 气管和支气管
    • 15.3 肺
    • 15.4 课后作业
  • 16 泌尿系统
    • 16.1 肾
    • 16.2 滤过屏障
    • 16.3 排尿器官
    • 16.4 课后作业
  • 17 男性生殖系统
    • 17.1 睾丸
    • 17.2 生殖管道
    • 17.3 课后作业
  • 18 女性生殖系统
    • 18.1 卵泡
    • 18.2 卵泡的发育
    • 18.3 月经周期
    • 18.4 输卵管
    • 18.5 子宫
    • 18.6 乳腺
    • 18.7 课后作业
  • 19 人体胚胎学绪论
    • 19.1 绪论
  • 20 人体胚胎发育
    • 20.1 受精
    • 20.2 胚泡的形成和植入
    • 20.3 人胚早期发育
    • 20.4 胎儿期
    • 20.5 胚胎发育与母体关系
    • 20.6 双胎、联胎和多胎
    • 20.7 胎盘
    • 20.8 胎膜
    • 20.9 先天性畸形
    • 20.10 课后作业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本课程在整个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导学、助学、促学相结合,以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为目标,构建基于SNS理念的在线学习环境和泛在学习课程资源体系,使学生和教师通过人机(资源)交互、人际(双向通信)交互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交互与整合,达到教学目标。

1. 满足个性需求,实现学生自主移动学习 

为了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让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任何移动显示终端,随意获取当前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本课程通过搭建超星泛雅学习平台,使学生学习过程情境化,学习者可根据自身特点按需学习和自主移动学习。

2.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课程教学设计 

在整个课程设计中,从内容组织到教学设计与实施始终围绕“以学生为中心”展开。  

(1)在内容组织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任务项目或实际案例引入单元内容,按照“导”、“学”、“练”、“小结”、“测试”、“讨论”等环节组织学习资源,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形象化展示教学内容,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在资源的整合上,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强调自适应学习。

(3)在辅导答疑上,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助学作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随时可以网络留言,主讲教师可通过平台及时答疑解惑,实现双边在线、离线交流互动,确保教学的流畅性和学习的有效性。

3.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协作学习”的关键作用  

在促进自主学习的同时,本课程也非常注重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互。在课程讨论和学习活动中,都给予学习者充分的协作交流空间。学习者一方面基于案例或活动主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另一方面从其他学习者的反馈中反思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同时,辅导教师会做出相应的总结和评价。在泛雅平台上,还会进行PBL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整个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应用,从而达到协作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