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组织学绪论
    • 1.1 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 1.3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 2 上皮组织
    • 2.1 被覆上皮
    • 2.2 单层柱状上皮
    • 2.3 假复层柱状上皮
    • 2.4 课后作业
  • 3 固有结缔组织
    • 3.1 疏松结缔组织
    • 3.2 致密结缔组织
    • 3.3 脂肪组织的结构
    • 3.4 脂肪组织的类型
    • 3.5 纤维
    • 3.6 课后作业
  • 4 软骨组织和软骨
    • 4.1 软骨
    • 4.2 软骨的分类和各类软骨的结构特点
    • 4.3 长骨的结构
    • 4.4 课后作业
  • 5 血液和淋巴
    • 5.1 红细胞
    • 5.2 白细胞
    • 5.3 骨髓的结构和血细胞的发生
    • 5.4 课后作业
  • 6 肌组织
    • 6.1 骨骼肌
    • 6.2 心肌
    • 6.3 平滑肌
    • 6.4 课后作业
  • 7 神经组织
    • 7.1 神经元
    • 7.2 突触
    • 7.3 运动终板
    • 7.4 课后作业
  • 8 循环系统
    • 8.1 脉管系统
    • 8.2 毛细血管的构造
    • 8.3 毛细血管分类
    • 8.4 微循环
    • 8.5 心脏
    • 8.6 课后作业
  • 9 免疫系统
    • 9.1 胸腺
    • 9.2 淋巴结
    • 9.3 脾
    • 9.4 课后作业
  • 10 感觉器
    • 10.1 眼副器
    • 10.2 眼球壁
    • 10.3 眼球内容物
    • 10.4 外耳
    • 10.5 内耳
    • 10.6 中耳
  • 11 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 11.1 皮肤
    • 11.2 表皮
    • 11.3 真皮
    • 11.4 皮下组织
    • 11.5 皮肤的附属器
    • 11.6 课后作业
  • 12 内分泌系统
    • 12.1 甲状腺
    • 12.2 甲状旁腺
    • 12.3 肾上腺皮质
    • 12.4 肾上腺髓质
    • 12.5 腺垂体远侧部
    • 12.6 脑垂体
    • 12.7 神经垂体
    • 12.8 课后作业
  • 13 消化管
    • 13.1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 13.2 食管
    • 13.3 胃
    • 13.4 小肠
    • 13.5 大肠
    • 13.6 阑尾
    • 13.7 课后作业
  • 14 消化腺
    • 14.1 外分泌部
    • 14.2 胰岛
    • 14.3 肝
    • 14.4 唾液腺
    • 14.5 课后作业
  • 15 呼吸系统
    • 15.1 鼻腔
    • 15.2 气管和支气管
    • 15.3 肺
    • 15.4 课后作业
  • 16 泌尿系统
    • 16.1 肾
    • 16.2 滤过屏障
    • 16.3 排尿器官
    • 16.4 课后作业
  • 17 男性生殖系统
    • 17.1 睾丸
    • 17.2 生殖管道
    • 17.3 课后作业
  • 18 女性生殖系统
    • 18.1 卵泡
    • 18.2 卵泡的发育
    • 18.3 月经周期
    • 18.4 输卵管
    • 18.5 子宫
    • 18.6 乳腺
    • 18.7 课后作业
  • 19 人体胚胎学绪论
    • 19.1 绪论
  • 20 人体胚胎发育
    • 20.1 受精
    • 20.2 胚泡的形成和植入
    • 20.3 人胚早期发育
    • 20.4 胎儿期
    • 20.5 胚胎发育与母体关系
    • 20.6 双胎、联胎和多胎
    • 20.7 胎盘
    • 20.8 胎膜
    • 20.9 先天性畸形
    • 20.10 课后作业
眼球壁

视频素材


眼球壁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辅助结构的合称。人体感觉器主要包括视器、位听器、嗅器和味器等。

视器即视觉器官,能感受光波的刺激,经视神经传导至大脑皮质视觉中枢而引起视觉。视器由眼球及眼副器两部分组成。

视器的组成

一、 眼球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组成,眼球位于眼眶内,近似圆形,后面以视神经连于间脑。眼球前面的正中点称前极,后面的正中点称后极。前后极之间的连线称眼轴。眼轴的长短是近视和远视眼的形成因素之一。

(一)眼球壁


1、外膜(纤维膜)


角膜 cornea


⑴角膜上皮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5~7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约占整个角膜厚度的10%


⑵前界膜

为无细胞的透明均质薄膜,由基质和胶原原纤维构成,此层损伤后不能再生。


⑶角膜基质

胶原板层结构

⑷后界膜(红)

均质薄膜,由胶原原纤维和基质组成

⑸角膜内皮(蓝)

单层扁平上皮,参与后界膜的形成与更新。


角膜透明的主要因素



1、外膜(纤维膜)

2、中膜(血管膜)


(1)虹膜:居角膜后方,呈冠状位圆盘状,中央之圆孔称瞳孔,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路,活体可透过角膜看见虹膜和瞳孔,瞳孔的直径约2.5~4mm。虹膜的颜色有种族和个体的差异。虹膜内环瞳孔呈同心圆排列的为瞳孔括约肌,自瞳孔呈辐射状排列的为瞳孔开大肌。上述二肌收缩时分别使瞳孔缩小和开大,如在弱光下或看远物时瞳孔开大,在强光下或看近物时瞳孔缩小。

(2)睫状体:居虹膜与脉络膜之间,其前部向内突出呈放射状排列的皱襞称睫状突,睫状突发出睫状小带连晶状体。睫状体内有睫状肌,可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3)脉络膜:占中膜的后2/3,其外面与巩膜结合疏松,内面与视网膜色素层紧密相贴,内含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有营养眼球内组织及吸收眼内分散的光线以免扰乱视觉的作用。

3、内膜(视网膜)

包括视部和盲部(虹膜部、睫状体部),又分内、外2层,即神经细胞层和色素细胞层。

视网膜结构

视杆细胞 rod cell

外突:呈杆状称视杆。

膜盘:形成独立的膜盘,不断向顶端推移、脱落后被色素上皮细胞吞噬。

感光物质:视紫红质(rhodopsin),感弱光。

视紫红质: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维生素A是合成11-顺视黄醛的原料。

夜盲症:vitA不足,视紫红质缺乏,所致弱光视力减退。 


外突:圆锥状称视锥

膜盘:大多与细胞膜不分离,不脱落。

感光物质:视色素(visual pigment),感强光和颜色。

视色素:因视蛋白不同,分为红敏、绿敏和蓝敏色素,故分为三种视锥细胞,分别感红、绿、蓝光。

 红(绿)色盲:缺少感红光(绿光)的视锥细胞,不能分辨红(或绿)色。


黄斑和中央凹

中央凹central fovea


中央凹处的一对一联系

视神经乳头optical papilla(视神经盘)

思考题:

    夜盲症和色盲症各自发病的组织学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