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素材
内耳
位置: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
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膜迷路内含内淋巴,骨、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一、骨迷路
由前内向后外依次为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一)前庭
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为一椭圆形空腔,前方借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与骨半规管相通。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可见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为内耳道底。
(二)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由三个互相垂直的半环形小管组成,按其位置分别称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管的一端膨大称单骨脚,另一端膨大称壶腹骨脚,其膨大部分称骨壶腹。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只有五个开口通于前庭。
(三)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下方,形似蜗牛壳。蜗底朝向内耳道底,蜗顶朝向前外方。
耳蜗结构示意图
二、膜迷路
位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
膜迷路示意图
迷路的血管
(一)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内的底和前壁上有椭圆囊斑,球囊的前壁上有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二)膜半规管
膜壶腹的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三)蜗管
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螺旋器的细胞构成
支持细胞:柱细胞+指细胞
柱细胞:内柱细胞 1 列,外柱细胞 1 列
指细胞:内指细胞 1 列,外指细胞3-5列,分列于柱细胞两侧。指细胞为长柱形,有一个指状突起,支托毛细胞。
毛细胞:座落于指细胞上,细胞基部与听神经感觉神经末梢接触。细胞表面有许多静纤毛。
内毛细胞 1 列,外毛细胞3-4列。
螺旋起扫描电镜图
毛细胞的纤毛
基底膜:有听弦,从蜗底至蜗顶,听弦长度逐渐增长。
蜗底听弦共振频率高,感高音
蜗顶听弦共振频率低,感低音
螺旋器的功能:感受声波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脑内,产生听觉。
声波传导途径示意图
声波的传导途径
声波传导途径包括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门→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波动)→蜗孔→鼓阶(外淋巴波动)→蜗管(内淋巴波动)→基底膜(螺旋器感受声波刺激)→听神经→中枢神经产生听觉。若鼓膜受损和听骨功能障碍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内耳,但听力显著降低。
2、骨传导: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在声波刺激下,颅骨(包括骨迷路)发生微小的来回移动或压缩回弹,导致内耳淋巴的波动,刺激螺旋器引起听觉。但骨传导效能低微。
前庭窗和蜗窗比较表
内外淋巴
1.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内含内淋巴。
2.骨、膜迷路间含外淋巴。前庭阶和鼓阶内含外淋巴。
3.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4.外淋巴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
思考题:
声波如何从外耳传到内耳并产生听觉?
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门→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波动)→蜗孔→鼓阶(外淋巴波动)→蜗管(内淋巴波动)→基底膜(螺旋器感受声波刺激)→听神经→中枢神经产生听觉。若鼓膜受损和听骨功能障碍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内耳,但听力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