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组织学绪论
    • 1.1 组织学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1.2 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
    • 1.3 组织学的学习方法
  • 2 上皮组织
    • 2.1 被覆上皮
    • 2.2 单层柱状上皮
    • 2.3 假复层柱状上皮
    • 2.4 课后作业
  • 3 固有结缔组织
    • 3.1 疏松结缔组织
    • 3.2 致密结缔组织
    • 3.3 脂肪组织的结构
    • 3.4 脂肪组织的类型
    • 3.5 纤维
    • 3.6 课后作业
  • 4 软骨组织和软骨
    • 4.1 软骨
    • 4.2 软骨的分类和各类软骨的结构特点
    • 4.3 长骨的结构
    • 4.4 课后作业
  • 5 血液和淋巴
    • 5.1 红细胞
    • 5.2 白细胞
    • 5.3 骨髓的结构和血细胞的发生
    • 5.4 课后作业
  • 6 肌组织
    • 6.1 骨骼肌
    • 6.2 心肌
    • 6.3 平滑肌
    • 6.4 课后作业
  • 7 神经组织
    • 7.1 神经元
    • 7.2 突触
    • 7.3 运动终板
    • 7.4 课后作业
  • 8 循环系统
    • 8.1 脉管系统
    • 8.2 毛细血管的构造
    • 8.3 毛细血管分类
    • 8.4 微循环
    • 8.5 心脏
    • 8.6 课后作业
  • 9 免疫系统
    • 9.1 胸腺
    • 9.2 淋巴结
    • 9.3 脾
    • 9.4 课后作业
  • 10 感觉器
    • 10.1 眼副器
    • 10.2 眼球壁
    • 10.3 眼球内容物
    • 10.4 外耳
    • 10.5 内耳
    • 10.6 中耳
  • 11 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 11.1 皮肤
    • 11.2 表皮
    • 11.3 真皮
    • 11.4 皮下组织
    • 11.5 皮肤的附属器
    • 11.6 课后作业
  • 12 内分泌系统
    • 12.1 甲状腺
    • 12.2 甲状旁腺
    • 12.3 肾上腺皮质
    • 12.4 肾上腺髓质
    • 12.5 腺垂体远侧部
    • 12.6 脑垂体
    • 12.7 神经垂体
    • 12.8 课后作业
  • 13 消化管
    • 13.1 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 13.2 食管
    • 13.3 胃
    • 13.4 小肠
    • 13.5 大肠
    • 13.6 阑尾
    • 13.7 课后作业
  • 14 消化腺
    • 14.1 外分泌部
    • 14.2 胰岛
    • 14.3 肝
    • 14.4 唾液腺
    • 14.5 课后作业
  • 15 呼吸系统
    • 15.1 鼻腔
    • 15.2 气管和支气管
    • 15.3 肺
    • 15.4 课后作业
  • 16 泌尿系统
    • 16.1 肾
    • 16.2 滤过屏障
    • 16.3 排尿器官
    • 16.4 课后作业
  • 17 男性生殖系统
    • 17.1 睾丸
    • 17.2 生殖管道
    • 17.3 课后作业
  • 18 女性生殖系统
    • 18.1 卵泡
    • 18.2 卵泡的发育
    • 18.3 月经周期
    • 18.4 输卵管
    • 18.5 子宫
    • 18.6 乳腺
    • 18.7 课后作业
  • 19 人体胚胎学绪论
    • 19.1 绪论
  • 20 人体胚胎发育
    • 20.1 受精
    • 20.2 胚泡的形成和植入
    • 20.3 人胚早期发育
    • 20.4 胎儿期
    • 20.5 胚胎发育与母体关系
    • 20.6 双胎、联胎和多胎
    • 20.7 胎盘
    • 20.8 胎膜
    • 20.9 先天性畸形
    • 20.10 课后作业
内耳

视频素材


内耳

位置:颞骨岩部的骨质内,鼓室和内耳道底之间。

内耳由骨迷路和膜迷路组成。膜迷路位于骨迷路内,膜迷路内含内淋巴,骨、膜迷路之间含外淋巴, 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一、骨迷路

由前内向后外依次为耳蜗、前庭、骨半规管★

(一)前庭

前庭位于骨迷路中部,为一椭圆形空腔,前方借一大孔与耳蜗相通,后上方以五个小孔与骨半规管相通。前庭的外侧壁即鼓室内侧壁,可见前庭窗和蜗窗。内侧壁为内耳道底。

(二)骨半规管

骨半规管由三个互相垂直的半环形小管组成,按其位置分别称前骨半规管、后骨半规管和外骨半规管。每管的一端膨大称单骨脚,另一端膨大称壶腹骨脚,其膨大部分称骨壶腹。前后骨半规管的单骨脚合成一个总骨脚,故三个骨半规管只有五个开口通于前庭。

(三)耳蜗

耳蜗位于前庭的下方,形似蜗牛壳。蜗底朝向内耳道底,蜗顶朝向前外方。



耳蜗结构示意图


二、膜迷路

位于骨迷路内,可分为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

膜迷路示意图


迷路的血管


(一)椭圆囊和球囊

椭圆囊内的底和前壁上有椭圆囊斑,球囊的前壁上有球囊斑,它们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直线加速或减速运动的刺激。


(二)膜半规管

膜壶腹的壁上有隆起的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能感受旋转运动的刺激。

(三)蜗管

蜗管的下壁的基底膜上有螺旋器(Corti器),是听觉感受器。

螺旋器的细胞构成

支持细胞:柱细胞+指细胞

柱细胞:内柱细胞 1 列,外柱细胞 1 列

指细胞:内指细胞 1 列,外指细胞3-5列,分列于柱细胞两侧。指细胞为长柱形,有一个指状突起,支托毛细胞。

毛细胞:座落于指细胞上,细胞基部与听神经感觉神经末梢接触。细胞表面有许多静纤毛。

内毛细胞 1 列,外毛细胞3-4列。


螺旋起扫描电镜图

毛细胞的纤毛


基底膜:有听弦,从蜗底至蜗顶,听弦长度逐渐增长。

    蜗底听弦共振频率高,感高音

    蜗顶听弦共振频率低,感低音

螺旋器的功能:感受声波刺激,将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入脑内,产生听觉。


声波传导途径示意图



声波的传导途径

声波传导途径包括空气传导和骨传导,在正常情况下以空气传导为主。★

1、空气传导: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门→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波动)→蜗孔→鼓阶(外淋巴波动)→蜗管(内淋巴波动)→基底膜(螺旋器感受声波刺激)→听神经→中枢神经产生听觉。若鼓膜受损和听骨功能障碍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内耳,但听力显著降低。

2、骨传导:声波经颅骨传入内耳。在声波刺激下,颅骨(包括骨迷路)发生微小的来回移动或压缩回弹,导致内耳淋巴的波动,刺激螺旋器引起听觉。但骨传导效能低微。

前庭窗和蜗窗比较表

内外淋巴

    1.膜迷路内含内淋巴。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和蜗管内含内淋巴。

    2.骨、膜迷路间含外淋巴。前庭阶和鼓阶内含外淋巴。

    3.内、外淋巴互不相通。

    4.外淋巴在蜗顶处借蜗孔相通。

思考题:

    声波如何从外耳传到内耳并产生听觉?

声波→耳廓收集→外耳门→外耳道→鼓膜振动→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波动)→蜗孔→鼓阶(外淋巴波动)→蜗管(内淋巴波动)→基底膜(螺旋器感受声波刺激)→听神经→中枢神经产生听觉。若鼓膜受损和听骨功能障碍时,声波可经第二鼓膜传入内耳,但听力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