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的奥秘

曾宪录等

目录

  • 1 细胞的概念
    • 1.1 细胞的发现之旅
    • 1.2 千姿百态的细胞世界
    • 1.3 细胞的基本特征
    • 1.4 细胞的生命活动
  • 2 了解细胞的方法
    • 2.1 借助显微镜的细胞观察
    • 2.2 细胞的体外培养
    • 2.3 细胞及组分的分离与分析
    • 2.4 细胞融合技术及其应用
  • 3 细胞中的能量代谢
    • 3.1 线粒体--细胞的发电厂
    • 3.2 线粒体的形态及结构—细胞发电厂的构造
    • 3.3 ATP合成酶—世界上最小最精巧的发电机
    • 3.4 线粒体的前世今生----线粒体的起源
    • 3.5 线粒体与人类健康疾病
  • 4 细胞中的物质运输
    • 4.1 细胞膜与被动运输
    • 4.2 物质的主动运输—钠钾泵及其生理意义
    • 4.3 细胞的“包裹”—囊泡
    • 4.4 水的运输与水通道蛋白
    • 4.5 扰乱神经的“钉子”—离子跨膜运输与膜电位
  • 5 细胞的信息传递
    • 5.1 细胞通讯的方式
    • 5.2 细胞的信号分子与受体
    • 5.3 第二信使—细胞信号的转换者
    • 5.4 细胞的“家”—细胞外基质
    • 5.5 NO—硝酸甘油神奇的奥密所在
  • 6 细胞中的基因组与基因表达
    • 6.1 生命的蓝图—基因组
    • 6.2 基因组中的基因
    • 6.3 细胞的建筑师—基因表达与调控
    • 6.4 基因与健康
  • 7 细胞如何繁衍生息
    • 7.1 细胞如何繁衍生息
    • 7.2 细胞增殖有轮回吗
    • 7.3 精子和卵子的前世今生
    • 7.4 细胞增殖有理也有节
  • 8 细胞的运动奥秘
    • 8.1 细胞的“骨骼”
    • 8.2 骨架蛋白的分分合合
    • 8.3 细胞内的“高铁”和“公路”
    • 8.4 奔跑吧,细胞!
    • 8.5 细胞骨架异常那些事儿
  • 9 细胞的功能分化
    • 9.1 什么是细胞分化?
    • 9.2 细胞分化的本质—基因表达的时空差异
    • 9.3 细胞分化是如何被调控的?
    • 9.4 分化后的细胞还能不能改写它的命运?
  • 10 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 10.1 什么是细胞衰老?
    • 10.2 细胞衰老的生理学意义及病理学意义
    • 10.3 细胞衰老与个体老化的关系
    • 10.4 我们能够活多久?
    • 10.5 我们能“返老还童”吗?
  • 11 神经细胞
    • 11.1 神经系统—人体的指挥司令部
    • 11.2 神经元—脑中的指挥官
    • 11.3 “乐于奉献”的神经胶质细胞
    • 11.4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通迅工具
  • 12 肿瘤和癌症
    • 12.1 认识肿瘤和癌症
    • 12.2 癌细胞的产生
    • 12.3 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 12.4 癌症的治疗
    • 12.5 癌症的预防
  • 13 免疫细胞与人体健康
    • 13.1 人体的健康卫士—免疫系统
    • 13.2 免疫大军的作用—免疫的三大功能
    • 13.3 免疫大军的作战策略---免疫应答的类型
    • 13.4 免疫功能异常与疾病
    • 13.5 增强免疫功能的方法
  • 14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
    • 14.1 干细胞的概念及分类
    • 14.2 研究干细胞的意义
    • 14.3 干细胞的制备及分化诱导
    • 14.4 干细胞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 14.5 干细胞研究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线粒体的前世今生----线粒体的起源

视频


线粒体这个细胞器有许多区别于其他细胞器的特征:

比如双层膜结构、含有独立的遗传物质DNA,以及特有的蛋白质合成装置—-核糖体等等。这些特点使得生物学家对于线粒体的起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生命进化的早期,大约20亿年前,经历了由原核细胞到真核细胞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进化阶段。

我们熟知的细菌是原核细胞的典型代表,没有典型的细胞核结构,即没有核膜将它的遗传物质与细胞质分隔开。 

原核细胞的DNA是裸露的环状分子,细胞内没有分化为以膜为基础的、具有专门结构与功能的细胞器。即便如此,原核生物在地球上的分布广度以及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却比真核生物大得多。

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最大区别在于真核细胞出现了核膜,从而把细胞质与遗传物质分开。真核细胞的DNA为线性结构,与组蛋白分子结合形成染色质。真核细胞以生物膜的进一步分化为基础,在细胞内部构建出许多具有专门功能的结构单位----细胞器。

生物学家发现,线粒体的结构与细菌有许多共同之处:

比如,遗传物质DNA是以裸露的环状分子形式存在;

合成蛋白质的核糖体组成与真核细胞不同而与细菌相似,即核糖体沉降系数为70S,由50S的大亚基和30S的小亚基组成;

于是提出关于线粒体起源的内共生学说(endosymbiosishypothesis

内共生学说认为线粒体的前世是一种变形菌门细菌,这种细菌被真核细胞吞噬后,在长期的共生过程中,通过演变,形成了今天真核细胞中的线粒体;而植物细胞中的叶绿体也是通过真核细胞吞噬了具有光合能力的蓝细菌演变而成。

“内共生学说”得到了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内共生学说的主要根据是:

(1)共生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

(2)线粒体具有其独特的DNA,可以自行复制。线粒体DNA序列与细胞核DNA有很大差别,但与细菌的DNA却很相似;

(3)线粒体具有自己特殊的蛋白质合成系统。

(4)线粒体的内、外膜成分有显著差异,外膜与细胞质膜相一致,特别是和内质网膜高度相似,内膜则同细菌的细胞膜相似。


如果线粒体拥有一套自己的遗传物质DNA,那么线粒体DNA与核DNA是什么相互关系?与线粒体的功能又有什么关联呢?

线粒体DNA能够独立于核基因组进行复制、转录及蛋白合成;但是,线粒体基因组自从进入真核细胞后,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基因不断丢失。人类细胞的核基因组编码大约2万个蛋白质分子,而线粒体DNA一共只能编码13个线粒体蛋白,分别是电子传递链复合物Ⅰ中的7个蛋白亚基、复合物Ⅲ中的1个蛋白亚基、复合物Ⅳ中的3个蛋白亚基,以及复合物ⅤATP合成酶的2个蛋白亚基。构成线粒体内膜上5个蛋白复合物的其他大部分亚基,以及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相关的各种蛋白,大约1100多种,均需由核DNA编码并在细胞质中合成再转运至线粒体。因此,也把线粒体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线粒体基因编码的蛋白虽然很少,但全部与ATP的形成相关,因此对细胞的命运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