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与生俱来用新奇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而小班的孩子更是好动、模仿性强,对事物有着明显的好奇心。而这份好奇往往会被成人的训斥、忽视、厌烦而扼杀。《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因此,只有营造出“无拘无束”的气氛,让孩子自由地思考、提问,才能发挥孩子的“自由精神”,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其好奇、多问的特点。
著名教育学家皮亚杰曾经说过:“只有主动地与材料互动,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中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的欲望,使幼儿的探索活动更加深入,获取丰富的科学知识经验。”材料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中介,尤其是科学领域的学习更要借助于材料,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置身于能产生探索行为的环境中,及时提供丰富的、操作性强的、符合幼儿探索需要的材料,支持和引发幼儿积极主动地与材料相互作用。
著名的教育学家斌赛说过:“应引导儿童自己去讨论,自己去推论,给孩子讲的应该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尽量多些。”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与孩子的语言交流相对比较多,幼儿常常通过语言描述表现自己的探索精神,小班的孩子由于小肌肉发展的局限,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较弱,教师运用语言来引导孩子积极探索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小班的孩子依赖性更是强,家长的态度、方式直接对孩子产生导向作用。只有家长协同幼儿园,共同影响幼儿,才能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主动对科学活动产生探究需求。作为从事专业教育的我们要向家长宣传现代儿童观,要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孩子,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支持鼓励他们的好奇心,让孩子做他愿意做的事,不要给予过多的约束。要指导家长正确对待和鼓励孩子提问。外界的事物与各种现象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对各种事物都感到很新奇,经常会向成年人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种“提问”,是幼儿好奇、求知的表现。因此,要指导家长重视孩子的“提问”不要表现厌烦。若家长不懂孩子提的问题,应实事求是地告诉孩子。对性格内向的幼儿,家长不要责怪,应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着手,鼓励并引导幼儿提问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