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我们身边的网络
    • 1.1 网络是什么
    • 1.2 网络的发展历史
    • 1.3 中国的互联网
    • 1.4 互联网的新时代
    • 1.5 课程资料
  • 2 穿越网络协议的前世今生
    • 2.1 OSI网络体系结构
    • 2.2 OSI模型中数据的传输
    • 2.3 TCP/IP网络协议
    • 2.4 应用层协议:FTP
    • 2.5 应用层协议:Telnet
    • 2.6 应用层协议:SMTP和POP3
    • 2.7 应用层协议:DNS
    • 2.8 应用层协议:HTTP
    • 2.9 应用层协议:SNMP
    • 2.10 传输层协议:TCP
    • 2.11 传输层协议:UDP
    • 2.12 网际层协议:IP
    • 2.13 网际层协议:IPv6
    • 2.14 网际层协议:ICMP
    • 2.15 网际层协议:ARP和RARP
    • 2.16 网际层协议:IGMP
    • 2.17 网络接口层协议:HDLC
    • 2.18 网络接口层协议:PPP
    • 2.19 网络接口层协议:EthernetV2
    • 2.20 网络接口层协议:ATM
    • 2.21 网络接口层协议:PPPoE与PPPoA
    • 2.22 课程资料
  • 3 谁构筑了网络的铜墙铁壁
    • 3.1 走进广域网
    • 3.2 电路交换技术
    • 3.3 分组交换技术——数据报
    • 3.4 分组交换技术——虚电路
    • 3.5 信元交换——ATM与MPLS
    • 3.6 X.25网络
    • 3.7 帧中继网络
    • 3.8 ISDN与ADSL技术
    • 3.9 数字数据网-DDN
    • 3.10 传输介质
    • 3.11 集线器
    • 3.12 网桥
    • 3.13 交换机
    • 3.14 网络组网设备-路由器
    • 3.15 网络组网设备-网关
    • 3.16 课程资料
  • 4 百花齐放,局域网络的春天
    • 4.1 走进局域网
    • 4.2 总线型局域网
    • 4.3 令牌环网的工作原理
    • 4.4 令牌总线型网络
    • 4.5 交换式局域网
    • 4.6 虚拟局域网
    • 4.7 IP地址与子网掩码
    • 4.8 子网划分实例
    • 4.9 VLAN划分实例
    • 4.10 课程资料
  • 5 网络盛宴里的新生代
    • 5.1 网络新技术的发展
    • 5.2 云计算访谈(一):云计算是什么
    • 5.3 云计算访谈(二):云计算技术服务
    • 5.4 云计算访谈(三):公有云
    • 5.5 云计算访谈(四):私有云和混合云
    • 5.6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 5.7 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
    • 5.8 物联网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 5.9 物联网在智能交通中的应用
    • 5.10 大数据访谈(一):大数据概论
    • 5.11 大数据访谈(二):大数据重要的技术问题
    • 5.12 大数据访谈(三):大数据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 5.13 大数据访谈(四):大数据展望
    • 5.14 课程资料
  • 6 我的网络我来秀
    • 6.1 SOHO型网络组建策略
    • 6.2 家庭网组网实例—家庭网络
    • 6.3 家庭网组网实例—SOHO型网络
    • 6.4 家庭网组网实例—宿舍网络
    • 6.5 家庭网组网实例—智能家庭网络
    • 6.6 课程资料
  • 7 最重安全地带,大中型企业网络
    • 7.1 企业网络组建策略
    • 7.2 企业网访谈(一):企业网的规划与设计
    • 7.3 企业网访谈(二):企业网综合布线技术
    • 7.4 企业网访谈(三):企业网中心机房建设
    • 7.5 企业网访谈(四):企业网的新技术应用
    • 7.6 课程资料
  • 8 畅游我们的网络校园
    • 8.1 校园网组建策略
    • 8.2 校园网访谈(一):校园网的规划与设计
    • 8.3 校园网访谈(二):校园网络的建设
    • 8.4 校园网访谈(三):校园网的管理和运维
    • 8.5 校园网访谈(四):网络优化和升级
    • 8.6 课程资料
  • 9 那些看不见的网络阴云
    • 9.1 计算机网络病毒
    • 9.2 特洛伊木马
    • 9.3 蠕虫病毒
    • 9.4 后门病毒
    • 9.5 网络中的黑客
    • 9.6 课程资料
  • 10 拨云见日,构建我们的安全网络
    • 10.1 端口安全及防护
    • 10.2 Ping网络诊断技术
    • 10.3 ARP网络攻击防范
    • 10.4 防火墙技术
    • 10.5 互联网信息安全
    • 10.6 入侵检测技术
    • 10.7 数据加密技术
    • 10.8 IPSec安全体系
    • 10.9 课程资料
  • 11 实验
    • 11.1 实验1 标准网线的制作
    • 11.2 实验2 TCP/IP配置及基本网络命令的使用
    • 11.3 实验3 局域网文件和打印机共享
    • 11.4 实验4 代理服务器配置及使用
    • 11.5 实验5 FTP服务器的配置及使用
    • 11.6 实验6 有线宽带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 11.7 实验7 无线宽带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 11.8 实验8 IP地址与子网划分
    • 11.9 实验9 简易VPN服务器的配置及使用
    • 11.10 实验10 基于授权的远程控制
    • 11.11 实验11 通过ICS共享Internet连接
    • 11.12 实验12 通过GPRS拨号访问Internet
    • 11.13 实验13 宽带路由器端口映射功能的使用
    • 11.14 实验14 Web服务器的配置及使用
    • 11.15 实验15 虚拟机及其网络连接
    • 11.16 实验16 DNS服务器的配置与使用
    • 11.17 实验17 邮件服务器的配置与使用
    • 11.18 实验18 uHammer1024E交换机的配置
    • 11.19 实验19 FlexHammer24交换机的配置
    • 11.20 实验20 SSR2000路由式交换机的配置
    • 11.21 实验21 基于Boson NetSim的路由器仿真
  • 12 三级真题
    • 12.1 三级真题1
    • 12.2 三级真题2
    • 12.3 三级真题3
    • 12.4 三级真题4
OSI网络体系结构
  • 1 课程内容
  • 2 随堂测验
  • 3 课程资料


网络的出现使人们足不出户而闻天下事成为了现实。计算机网络是一个非常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在网络上完成信息传输过程即进行网络通信更是一件繁琐的事,因此我们需要利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和“分层”的思想对通信系统进行整体设计,为网络硬件、软件、协议、存取控制和拓扑提供标准。如此,便产生了网络体系结构。

SNA(系统网络体系结构 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是IBM公司按照分层的方法在1974年提出的世界上第一个网络体系结构。在此之后,各大公司为了有助于垄断自己的产品,便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网络体系结构,使得公司自己生产的各种设备互联成网。但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信息的共享和交换,因此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和CCITT(国际电报电话咨询委员会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nsultative Committee)联合制定了OSI/RM模型(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 Open System Interconnect/Reference Model,下称OSI参考模型)

OSI参考模型是一个概念性的框架,是用来协调各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实现开放系统环境中的互连性、互操作性与应用的可移植性。OSI参考模型定义了网络互联的7层框架,从高到低分别是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每一层都有各自所提供的服务和功能。

通过网络之间的通信,即两个主机应用进程之间进行数据交换,在OSI参考模型中,数据经过每一层的变化最后实现通信的目的。

第七层应用层: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最高层,也是最接近用户的一层,用户可以利用不同的应用软件产生或得到不同类型(例如语音、文字、图片等)的网络数据。这一层主要是为操作系统或网络应用程序提供访问网络服务的接口。

第六层表示层:这一层提供格式化的表示和转换数据服务,解决上一层用户信息的语法表示问题,对数据进行压缩、格式转换、加密和解密等工作,并为下一层实现其功能做好准备。

第五层会话层:该层负责在两个节点间建立端与端的连接,进行对话的连接、管理和拆除,但是会话层并不参与具体的传输。在表示层和会话层数据被转换为数据单元。

第四层传输层:数据经过前三层已经做好了传输的准备,而在传输层上数据单元变为段或者报文,该层提供端到端(最终用户到最终用户)的透明的、可靠地数据传输服务,并处理端到端的差错控制和流程控制问题。

第三层网络层:计算机网络通信中会经过多个数据链路和通信子网,网络层就是选择合适的网间路由和交换节结点,来确保数据的及时传输。此外,在这一层还可以实现网络的拥塞控制、网际互连等功能。在这一层中通过IP地址来寻址,数据以分组为单位,称为报文分组数据。

第二层数据链路层:该层也用于数据传输,与网络层不同的,在这一层中通过MAC地址(物理地址)来寻址,并且给保温分组数据加上头部与尾部,变为我们所熟知的帧。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校验、确认和反馈重发等手段,将不可靠的物理链路改造成对网络层来说无差错的数据链路,并且进行流量控制防止阻塞。

第一层物理层:物理层是最底层,如果说前几个层次的数据变化和传输比较虚拟,那在物理层数据就在具体的物理媒介中进行传输,此时数据被称为比特流。物理层上的传输介质有很多,例如我们熟知的光纤,双绞线,同轴电缆,无线电波等介质。


参考文献:

1、王森, 李贵, 尹朝万. OSI环境下远程数据库访问技术的研究[C]// 第十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 1992.

2、李伟, 徐培. OSI环境传输层协议的LOTOS描述[J]. 平原大学学报, 2007, 24(4):10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