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绪论
    • 1.1 水资源与水循环
    • 1.2 水污染及水质标准
    • 1.3 水处理方法和处理工艺简介
    • 1.4 作业
  • 2 水的物理处理
    • 2.1 格栅
    • 2.2 沉淀
    • 2.3 气浮
    • 2.4 过滤
    • 2.5 作业
  • 3 生物处理
    • 3.1 废水可生化性原理及其判别
    • 3.2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活性污泥法
    • 3.3 废水好氧生物处理工艺——生物膜法
    • 3.4 厌氧生物处理工艺
    • 3.5 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3.6 稳定塘和污水的土地处理
    • 3.7 作业
  • 4 化学处理
    • 4.1 混凝
    • 4.2 中和
    • 4.3 消毒
    • 4.4 氧化还原
    • 4.5 作业
  • 5 其他重要的处理方法
    • 5.1 吸附
    • 5.2 离子交换
    • 5.3 膜技术
    • 5.4 萃取
    • 5.5 作业
  • 6 污泥的处理与处置
    • 6.1 概述
    • 6.2 污泥的浓缩工艺
    • 6.3 污泥的调理、脱水与干化
    • 6.4 污泥的消化
    • 6.5 作业
  • 7 实验
    • 7.1 混凝
    • 7.2 活性污泥控制系统和SBR实验、
    • 7.3 加压容器气浮实验、
    • 7.4 离子交换软化实验、
    • 7.5 吸附实验1
    • 7.6 吸附实验2
水资源与水循环


存在于地球上的气态、液态和固态的水,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和水环境。水的用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渔业用水、交通运输用水。一般情况下,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前三种用水不能大规模取用海洋咸水,而只能取用淡水。

◆ 人均占有量少:淡水总量在全世界占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准的1/4,占88位。

◆ 空间分布不均:81%的水资源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 年内及年际变化大:60-80%降水集中在夏季,7、8、9月;年际变化差3—6倍。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在通常环境条件下气态、液态、固态易于转化的特性,外因是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水的物理状态变化和运动能量。

【水循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地球上的水经常处于循环中,包括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由自然力促成的循环,称为水的自然循环,它是水的基本运动方式。海水蒸发为云,随气流迁移到内陆,遇冷气流凝为雨雪而降落,称为降水。一部分水沿地表流动,汇成江河湖泊,称为地表径流;另一部分降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在流动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补给,最终复归大海。这种海洋-->内陆-->海洋的循环,称为大循环。那些在小的自然地理区域内的循环,称为小循环。生物体内的水,也进行着吸收-->蒸发-->吸收的内外循环。由人的社会需要而促成的循环,称为水的社会循环。它是直接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服务的。取之自然而直接供生活和生产(特别是工业生产)使用的水,称为给水;使用后因丧失原有使用价值而废弃外排的水,称为废水。为保证给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要求(水量、水质和水压)而采取的整套工程设施,称为给水工程。为保证废水(有时也包括部分雨水)能安全排放或再用而采取的整套工程设施,称为排水工程。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构成了水的社会循环。完善的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是现代城市和工业区所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