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标准解读
    • 1.1 跨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 1.2 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 1.3 《标准(2011年版)》产生的背景、原则与重点
    • 1.4 《标准(2011年版)》体现的精神与特点
    • 1.5 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
    • 1.6 音乐是什么
    • 1.7 音乐的性质及特征
    • 1.8 音乐的内容
    • 1.9 音乐学习的方法
    • 1.10 音乐的质量
    • 1.11 音乐中的审美
    • 1.12 怎样唱会歌
    • 1.13 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
  • 2 教学目标设计
    • 2.1 教学目标的概念
    • 2.2 课程目标理论
    • 2.3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 2.4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 2.5 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 2.6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一)
    • 2.7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二)
    • 2.8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三)
    • 2.9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四)
  • 3 教材分析
    • 3.1 我国近现代小学音乐教材沿革
    • 3.2 中小学音乐教材审定原则
    • 3.3 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原则
    • 3.4 新版教材的基本架构
    • 3.5 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举例
    • 3.6 新版音乐教材特色分析
  • 4 教学方法的选择
    • 4.1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 4.2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 4.3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 4.4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 4.5 选择音乐教学方法的依据
    • 4.6 常用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举例(一)
    • 4.7 常用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举例(二)
    • 4.8 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特点
    • 4.9 什么是一堂好课?
  • 5 多媒体运用
    • 5.1 对音乐教学多媒体选择的建议
    • 5.2 音乐教学多媒体选择的过程
  • 6 教学评价研究
    • 6.1 音乐教学评价的概念
    • 6.2 音乐教学评价的沿革
    • 6.3 国外音乐教学评价的介绍
    • 6.4 音乐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原则
    • 6.5 音乐教学评价的分类
    • 6.6 音乐教学评价的方法
    • 6.7 音乐教学评价的策略
  • 7 20世纪优秀教学方法研究
    • 7.1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 7.2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 7.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 7.4 铃木音乐教学法
  • 8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 8.1 学校音乐创作活动教学目标
    • 8.2 创意思维:理论
    • 8.3 创思音乐教学模式
    • 8.4 创思音乐教学模式案例《雪人》
    • 8.5 集体创作、个别和小组创作
    • 8.6 音乐创作活动之教学策略模式
    • 8.7 音乐创作教学形成性评价
    • 8.8 音乐创作教学总结性评价
    • 8.9 台湾小学音乐音乐课程改革
    • 8.10 “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实施案例
    • 8.11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践
    • 8.12 为什么要开展“个性化”教学?
    • 8.13 开放式教育
    • 8.14 个性化教学
课程目标理论


(一)[美]泰勒的行为目标研究

继承了巴比特和查斯特课程目标研究的行为取向,认为课程目标必须说明学生学习后所发生的行为变化。泰勒建立了二维图表,作为表述目标的工具,将学习内容和学生行为明确地对应起来,使目标陈述不仅能说明目标内容,又能说明目标行为,并将目标作为课程理论的基础与核心。

(二) [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立足于教育目标的完整性,提出了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目标领域。

认知领域包括: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类别;

情感领域包括:接受、反应、价值判断、组织、价值观和价值体系的个性化五类;

动作技能领域包括:反射动作、基本动作、知觉能力、体能、技巧动作、有意的沟通六类。

(三) [美]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

认为在课程中实际上存在着教学性目标和表现性目标。

教学性目标是明确指出学生在完成学习活动后应获得的具体行为,如知识、技能;

表现性目标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强调个性化,是唤起性的,非规定性的。主要是要指出学生将要处理的问题,将要从事的任务,将遇到的情境,学生可以运用已学到的知识、技能,并扩展和拓深,赋予个人特点。

因此,表现性目标的期待反应是个体性、多样性,不像行为目标那样追求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对应关系,而是以美学评论式的,对学生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鉴赏式评价,依据其中创造性因素和个性特色评价其质量和重要意义。

艾斯纳认为教学性目标适合于表述文化中已有的规范和机能,表现性目标适合表述更复杂的智力活动,对课程来说,两个目标都是必需的。尤其是艾斯纳的表现性目标明显具有人文主义追求,重视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于抵制课程目标研究中过分强调技术性倾向有积极意义。

(四)[美]加涅的目标设计理论

加涅认为能力是内隐的,不能进行直接的观察和测量,只能通过可观察的行为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外显行为具有直接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描述、分析目标较为方便。因此,以行为作为基点的分类更受课程编制者及评价专家的青睐。在结构理论的层次性、连续性、积累性上,加涅的分类理论仅在“智慧技能”这一主类下各亚类之间具有连续性、层次性和积累性。

最简单的智慧技能是辨别,最高级的智慧技能是高级规则;高级规则的学习以简单的规则的学习为前提,简单规则的学习又以概念学习为前提,概念学习以辨别学习为前提。而主类之间不具备,处于相互离散的状态。依据它来划分各类教育目标,人们难以确知它们的连续性、层次性、相关性,难以满足系统论关于层次、结构的要求。

加涅把教学目标归纳为五种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之间各有差异,各有侧重。加涅把“认知策略”单独列出来,并将其归纳为能力的范畴作为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之一,这是对教学目标理论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