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课程标准解读
    • 1.1 跨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 1.2 跨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措施
    • 1.3 《标准(2011年版)》产生的背景、原则与重点
    • 1.4 《标准(2011年版)》体现的精神与特点
    • 1.5 音乐教育的哲学观点
    • 1.6 音乐是什么
    • 1.7 音乐的性质及特征
    • 1.8 音乐的内容
    • 1.9 音乐学习的方法
    • 1.10 音乐的质量
    • 1.11 音乐中的审美
    • 1.12 怎样唱会歌
    • 1.13 音乐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
  • 2 教学目标设计
    • 2.1 教学目标的概念
    • 2.2 课程目标理论
    • 2.3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 2.4 教学目标设计的原则
    • 2.5 教学目标的整体要求及存在的问题
    • 2.6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一)
    • 2.7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二)
    • 2.8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三)
    • 2.9 教学目标设计的案例分析及设计尝试(四)
  • 3 教材分析
    • 3.1 我国近现代小学音乐教材沿革
    • 3.2 中小学音乐教材审定原则
    • 3.3 中小学音乐教材编写原则
    • 3.4 新版教材的基本架构
    • 3.5 上海教育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举例
    • 3.6 新版音乐教材特色分析
  • 4 教学方法的选择
    • 4.1 体验性音乐教学方法
    • 4.2 实践性音乐教学方法
    • 4.3 语言性音乐教学方法
    • 4.4 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
    • 4.5 选择音乐教学方法的依据
    • 4.6 常用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举例(一)
    • 4.7 常用音乐教学方法的选择及举例(二)
    • 4.8 有效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特点
    • 4.9 什么是一堂好课?
  • 5 多媒体运用
    • 5.1 对音乐教学多媒体选择的建议
    • 5.2 音乐教学多媒体选择的过程
  • 6 教学评价研究
    • 6.1 音乐教学评价的概念
    • 6.2 音乐教学评价的沿革
    • 6.3 国外音乐教学评价的介绍
    • 6.4 音乐教学评价的作用与原则
    • 6.5 音乐教学评价的分类
    • 6.6 音乐教学评价的方法
    • 6.7 音乐教学评价的策略
  • 7 20世纪优秀教学方法研究
    • 7.1 达尔克罗兹音乐教学法
    • 7.2 柯达伊音乐教学法
    • 7.3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 7.4 铃木音乐教学法
  • 8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 8.1 学校音乐创作活动教学目标
    • 8.2 创意思维:理论
    • 8.3 创思音乐教学模式
    • 8.4 创思音乐教学模式案例《雪人》
    • 8.5 集体创作、个别和小组创作
    • 8.6 音乐创作活动之教学策略模式
    • 8.7 音乐创作教学形成性评价
    • 8.8 音乐创作教学总结性评价
    • 8.9 台湾小学音乐音乐课程改革
    • 8.10 “艺术与人文”领域课程实施案例
    • 8.11 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与实践
    • 8.12 为什么要开展“个性化”教学?
    • 8.13 开放式教育
    • 8.14 个性化教学
中小学音乐教材审定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体现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践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鼓励创新,促进教材高质量、规范化、多样化、有特色。

(二)基本标准

1.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理念。

3.体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基本要求。

4.遵守国家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有关规定。

(三)具体标准

1.教科书的思想导向

(1)根据学科性质、任务和学生年龄特点,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爱国主义、革命传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等教育,加强学生基本道德素质培养。

(2)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体现时代精神,鼓励学生探索、创新,促  

进学生个性发展。

2.教科书与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切合度

(1)总体设计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2)编排与呈现反映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

(3)覆盖广度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范围。

(4)难易程度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3.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1)内容设计具有整体性。

(2)内容素材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并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3)呈现方式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内容编排和情境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理解,培养创新精神。

(4)内容具有时代性,体现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联系。

(5)内容的表达清晰、准确、生动、可读性强。

(6)慎重对待网络语言。

(7)插图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8)栏目设计合理,形式活泼。

(9)学习活动(包括实验、讨论等)多样,设计目的明确、要求合理。

(10) 练习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和拓展等能力的发展,数量和难度适当。

(11)注意册与册、本学科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12)各章节内部和章节之间的衔接顺畅。

(13)没有不必要的重复与交叉。

(14)没有性别歧视的内容。

(15)尊重和关爱残疾人。

(16)符合国家民族政策,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团结。

(17)没有科学性和常识性错误。

(18)没有任何形式的商业宣传

4.教科书对学习和教学的引导

(1)教科书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愿望、兴趣和求知欲。

(2)提供帮助学生学习的“脚手架”,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加深理解。

(3)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学习机会,设计多样的实践性活动和作业,如个人的、小组的、口头的、书面的、图像的、实物的、课内的、课外的等,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引导和支持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启发教师设计和组织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5)提供引导师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资源线索。

(6)引导和支持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方式指导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总结。

5.教科书的编辑与设计

(1)版面设计清爽美观。

(2)文图配合得当。

(3)插图质量高,数量合适,图像清晰。

(4)能够慎重对待卡通人物、虚拟图片。

(5)各种符号一以贯之。

(6)标点符号、数字和计量单位使用规范。

(7)文字差错率不超过万分之零点二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