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花费比线下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互动答疑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教师们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结合新冠科研和临床研究新进展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主动性,让同学们感受到在疫情下作为一名医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就是努力掌握医学知识,将来做一名优秀合格的医务工作者,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简介
昆明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学团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团队,平均年龄43岁,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2.7%,副高以上职称占63.6%。教学团队长期致力于课程建设、积极探索医学教育改革与实践,2010年被遴选为云南省精品课程,2013年被遴选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2020年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中,有2名教师先后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编写,3名教师参编科学出版社规划教材《病理生理学》编写,具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与发展潜力。
近年来课程组积极发展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及交叉融合,提升开设新课程的能力,参与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健康生活 预防癌症”建设、临床专业创新班系统器官整合课程、PBL讨论课建设,开设《生活中的病理生理学》选修课。近五年共获得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和质量工程项目15 项,各类教师获奖15 项,其中全国病理生理学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2项,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大赛特等奖1项,全国高校(医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
课程组教师热爱教学,积极拓展第二课堂育人体系,组织开展了大班模式下的团队学习与翻转课堂、寻找最美思维导图大赛、学生讲课比赛、医学微视频大赛等学习活动,先后有9000多名同学参与活动,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岗位胜任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病理生理学》课程简介
《病理生理学》作为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主要探索疾病本源及内在发展规律,在培养学生整体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在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低氧血症、急性呼吸衰竭、脓毒症休克、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等病理过程,如何发挥学科优势,引导学生认识疾病本质及内在规律,成为本课程思考的重要内容。
战“疫”分享
停课不停学 相约在云端——《病理生理学》混合式课程在线教学实践
课程组从2月中旬开始在学习通上着手创建“病理生理学混合式课程”慕课平台,完整的课程资源库包括13个章节、65个微课视频及配套PPT、13个章节思维导图、285道题目。后续随着在线教学的推进,又逐步上传了25篇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文献资料与阅读材料,辅助开展病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在整个线上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课程组及时根据老师和同学的使用反馈,不断完善并优化课程资源,满足同学们专业化、多样性的学习需求。
(学习通平台病理生理学混合式课程)
在超星平台的助力下,课程组以“学习通+QQ群+直播”的模式开展线上教学,本课程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和在线教学。
一、结合专业进行课程思政教育
《病理生理学》在本学期共设有8个教学班,涉及11个专业的827名学生,课程内容涵盖了疾病发生、发展与转归的各个环节,因此结合新冠肺炎开展职业教育成为本课程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思政内容。
首先,课程组为学生精选了“写给即将开课同学的一封信:灾难、信念与你”、 致敬最美逆行者系列——钟南山的两次抗疫、基础医学院同学抗击疫情志愿工作风采展示等阅读资料,并通过学习通进行推送。通过资料的阅读,期望能让同学们从榜样和同伴身上寻找力量,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职业精神,以更大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
在学习通的主题讨论中,共有450名同学主动参与了主题讨论,同学们从本专业出发,各抒己见,认真审视所学专业在疫情防控中所起的作用。还有561名同学选择使用手绘笔记、电子笔记、思维导图等方式,进一步整理与新冠肺炎相关的预防、护理、诊疗、康复方面的知识,加深对专业的认识。
(各专业同学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切入点讨论)
(2018级护理二大班 尹同学的手绘笔记)
(2019级听康班 祁同学创作的电子海报)
二、结合新冠肺炎病例及文献资料开展研讨式教学
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课程组开展了基于问题的文献学习与小组讨论,基于案例的病例分析与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迁移应用与问题解决能力,让同学们在团队合作中交流分享,共同成长。
在新冠肺炎发病过程中出现的多种病理过程,可以成为《病理生理学》课程的讨论话题,结合时事热点更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心理,通过对问题进行合理的渐进设计,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为配合问题讨论的进行,课程组结合当前疫情形势和研究现状,引入新近发表的文献等资料,把经典教材与“现实教材”结合起来,让学生学有所思,学有所感,学有所悟。除文献阅读,疫情中丰富的案例、鲜活的生命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教材”。
(新近文献资料分享)
三、以思维导图构建医学知识体系,培养整体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
医学基础知识复杂繁多,抽象枯燥,很多医学生总是望而生畏,继而提不起学习兴趣,又或者仅是死记硬背,难以做应用分析。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应用思维工具更好地学习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一直是课程组近几年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在课程建设初期,课程组便创新性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各章节的学习指南与章节总结中,并在直播中用思维导图讲解章节知识要点,梳理病理过程的内在逻辑关系。实践表明,思维导图能有效帮助学生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待医学知识,找到知识点之间、章节之间、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点串成线,连成片,培养整体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学会学习。
(学习指南与知识要点思维导图)
四、以大数据为切入点,实施精准监测与精细化管理
超星平台兼具电脑端和手机端,两端能实现数据同步,极大地方便了教与学。每一次教学过程的数据可以进行实时监控与更新,并能精准到班级和个人,不仅减轻了老师的统计工作量,还可以帮助老师应用大数据分析大班环境下的教学规律,进行教学反思与反馈,调整教学策略,让教学设计与安排更符合教育学规律,使教学管理朝着科学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
(各班课后学习测试成绩统计图)
目前本课程在学习通平台已完成两个章节课后测试,从课后测试成绩来看,各班同学通过线上自主学习、直播课授课和小组讨论,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章节知识要点,达到学习要求。通过与学生一对一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情况与困难,可以更好地进行精准监测和个性化教学。
例如,在章节“绪论与疾病概论”的测试中,发现营养、检技、康复班的成绩相对偏低,分析后认为这与该些专业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有关。为此,课程组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策略,上增加了生理学知识的学习要求及相关预习资料,并且在线上教学中加强了《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知识的整合与强化。此次变动后,随后“发热”章节的测试中,各班成绩都有了显著提高,康复班的成绩提高最为显著。
(根据学习通章节测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课程师生反馈
课程组通过直播课堂的学生反馈、群聊互动答疑、学习通学情统计等渠道,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学生满意度和反馈意见。总体来说,学生认为开展在线教学很有必要,且对教师的教学态度也比较满意。调查显示,在五分制的评分标准下,学生对《病理生理学》总体评分为4.33分,课程知识量、趣味性、教师参与度、课程设计合理性的平均评分分别为4.3分、3.99分、4.35分、4.16分。
(学生对课程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