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王玉春,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迄今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等多项,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兼任四川省郭沫若研究会理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中国/国际郭沫若研究会,曾任第八届辽宁优秀儿童文学奖终审评委,入选首批辽宁省行政机关公务员师资库人选。
教学方面,曾获全国高校微课比赛二等奖、卓越大学联盟高校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连续获得辽宁省第二十二届、二十三届教育教学信息化大赛微课一等奖、 辽宁省高校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等各级教学奖励二十余项。重视教学改革与探索,主持教改项目多项,教育部产学合作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联合基金项目主持人,“辽宁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教学能手”荣誉称号获得者。
教师寄语
举凡受学生欢迎的课堂,一定是教师倾情投入、学生充分融入,二者缺一不可的。尤其是在线上教学和学习中,更需要有师生共享共建的主体意识,充分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师生共同发力、合作完成,共建有思想有温度有情感的启思协创、其乐融融的线上课堂。而人文教育,更是在特定时空中师生双向的积极的生命运动过程。
教学总结
1、学习通+直播,师生共享共建线上课堂。直播有灵魂,时间需紧凑,直播与视频学习结合,自主学习与师生互动结合,多种形式创设课堂,让线上学习活起来。
2、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为中心。线上教学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领域知识,更要真正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
3、促进自我实现,达成高阶培养目标。自我实现即对天赋能力、潜力等的充分开拓和利用,在学习中可设计高阶任务在平台中进行展示,或同时利用学习通的PBL功能,进行自由分组设置小组任务。团队成员互相交流合作完成,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人才发展多样化的要求。通过设计同伴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在同伴的互助合作中完成自我实现,在团队的交流分享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战“疫”分享
学习通的“高阶”用法——师生共享共建线上课堂
本次疫情期间的线上授课,我共主讲两门课程,一门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同学的人文通识课《情韵中国》,具有一定的覆盖面和代表性,另一门是面向本专业同学的大类平台课《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
此次线上授课使用超星学习通作为教学工具,截止成稿前本次教学已进行到第8周,学习通平台使用通畅稳定,平台服务团队更是给力,这些都为高水平高质量完成线上教学任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学习通还记录下了师生的共享共建成果,如教师的直播授课、录播视频音讲解、互动;同学云端的课堂记录、主题讨论、小组作业、语音打卡、群聊讨论、情感分享、视频作品、绘画作品……生动地呈现了师生共享共建的线上人文课堂。
借助学习通智慧教学平台,师生合力,与子同堂,不仅完成了线上线下等值同效的目标要求,更实现了载问而学以及自我实现的高阶学习目标。
一、与子同堂:沉浸式学习体验
在线上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直播的评价是“有灵魂”。直播的现场性、互动性特征明显,同时,也是满足学生“被关注”的内在要求的重要方式。所以每周的线上学习中我会保证一定时间量的直播,同时借助学习通,发挥师生能动性,与子同堂,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淮南子·主术训》)。在线上课堂中,老师由传统课堂的主讲者,变身为主持人,负责课程设计与课堂组织,发布任务、提出问题、促进讨论,担负着起承转合的引导功能,把握节奏,精准定位。学生不仅是参与者,更是课程的“领衔主演”,每人都是主角。在具体授课中,我通过拟定课程公约、设立书记官制度、 课后语音打卡等方式,创设共建氛围,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1.课堂公约
师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共建线上课堂共识,制订课堂公约,包括按时学习、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加互动讨论和完成作业以及考核方式、学习小组的组合、作业提交方式等内容,学生则需积极反馈学习情况。
2.书记官
每节课开始时,我通过“选人”功能选出5位书记官。书记官负责记录课堂中的佳词妙语,其他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采英撷华,日积月累,同时我也期望能以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自主学习。
(选“书记官”与课堂中同学们的记录)
3.语音互动
我在教学实践中新开发了一项教学活动,即利用“语音”功能开展语音打卡,在实际运用中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效果非常赞!
针对课程中的基础知识,我设置了相应模块,要求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行每日主意打卡,完善知识结构。在语音打卡中,老师需率先进行示范讲解,同学们随后进行语音交流,既增强了线上学习的现场感,也是促进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有效方式。
(选“书记官”与课堂中同学们的记录)
二、载问而学:加强过程考核
线上教学尤其需要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以学为中心。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不仅学习到专业领域知识,更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具体授课中,我通过发布每周任务单、课前预热提出探究式问题、主题讨论鼓励集思广益等方式,引导学生载问而学、探究式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每周任务单
我每周会利用“通知”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单,明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学习要求,让学生知识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周任务单的发布,一方面明确学习时间节点,便于规范学生合理安排时间,自主制定学习时间表,根据自身情况完成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明确阅读书目和思考内容,便于学生带着问题自主阅读,并查找文献,培养自学能力。
(学习任务单示例)
通过学习通的后台数据进行追踪观察,老师可以实时了解同学们的学习进展情况,以及视频观看的反刍比,有针对性地调整后续教学内容。针对未能及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同学还可以发布“教学预警”,做到任务“周周清”,培养自主自学习惯的养成。
2.课前预热
课前,我会在讨论区开启“飞花令”、“情景分享”、“知识接龙”等方式进行课前预热,受到学生好评。
如,在讲授“位卑未敢忘忧国——文学中的家国情怀”时,课前开启飞花传令“国”,并请同学们分享印象深刻的家国故事,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预热。再如,讲授作家老舍、张恨水时,请同学们补充作者简介相关信息,这些都启发思考,为接下来的课程讲授做好了铺垫。
(讨论区课前预热示例)
3.课中特色板块
直播中我会积极创设探究式教学情景,形成固定的有特色的教学板块,每个板块对应相关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成为善于自我规划的学习者,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
(特色教学板块与相关要求)
4.多方式签到
学习通的签到功能,可以有多种开启方式,将枯燥的、甚至同学们可能会感到厌烦的签到流程,变得有趣起来。例如,可以要求大家自拍签到,露出八颗牙,让老师看看你的笑容;傍晚的课可以让大家拍拍夕阳,一起欣赏落日;可以拍摄我家的窗外,或者正在阅读的一本书……这样的签到方式,生动有趣,在教学实践中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夕阳”签到——有同学因时差实际已天黑,故手写夕阳作为签到,大赞!)
(“窗外”签到——正是世情百态)
(“书籍”签到——可了解同学们的阅读情况,一举两得)
5.载问而学
讨论区中设置思考与讨论,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深入思考,激发学生自主式、探究式学习热情,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发展。问题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例如结合当下疫情中热点新闻的相关问题,同时还应注重过程指导,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主题讨论示例)
三、自我实现:达成高阶目标
在线课堂的建设中,除了硬核的专业知识(知识目标)、扎实的专业素养(能力目标)外,还可以通过设置作品展示区、发布小组任务、主题报告等方式,内化生成,外化表达,促进高阶目标(价值目标、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是确保线上线下课程教学等值等效的重要考核目标。
1.作品展示
我在学习通中专门设置了学生优秀作品展示区,对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成果给予激励。例如视频作品、配乐朗诵作品等,在同学中反响强烈。
学习通的超大云盘为本次设计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升如视频作业这类较大的文件时使用超星云盘进行提升,老师可以直接转存无需下载,且设置展示时亦可直接提取,无需等待转码,非常便捷!
(优秀作品展示区)
(视频作品展示)
(创意十足的绘画作业)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内化生成、外化表达是课程的高阶要求,也是文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即人文性和审美性的实现。课程进程中逐步实现“阅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的阶梯式训练目标。从开始的文本朗诵任务,到小组合作的视频作品,再到高阶的小说人物的评述汇报作品,难度指数逐渐增加。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邀请家人共同参与,一方面思考文本的读者阅读接受,另一方面将文学素养的提升融入到与家人的情感交流和互动中。
2.小组任务
“PBL”能够进行自由分组并设置小组任务。通过设计同伴学习活动提升学习效果,在同伴的互助合作中完成自我实现,在团队的交流分享中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如在《情韵中国》课程的第4周小组任务中,讲述“永不褪色的家国故事”,10个小组圆满完成小组任务,且完成质量都非常高。
(小组任务要求与小组作品展示)
其中第3组同学们通过小组任务,分为组长,副组长,从战国、秦汉、唐宋、明清、民国、当代不同的角度讲述家国故事。在领会语言文学魅力的同时,也对思想情感、审美品位和人生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及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实现课程的高阶目标。
期待疫情早日结束,与同学们校园相见,看着彼此的笑脸感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