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视频
-
2 章节测验
在“全球化”语境中的事物与问题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要获得对它们的真实全面认识与处理,需要发展多元文化知识互惠。西方知识论心理学带来的主体性缺失与文化困境问题使得心理学研究缺乏互惠性。心理学的发展需要多元文化知识互惠。不同的文化从各自的本土心理学研究中发展出普遍性的知识体系。在多元文化之间形成最大化的互惠交流局面,在多方文化的平等对视、相互参照、深刻反思过程中,各地区的心理学研究获得共同进步,以此促进世界心理学的发展繁荣。中国文化传统的价值论心理学思想、实践论原则、互惠取向可以为此提供启发。
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古代的哲学家深刻地思考过对于忠诚度、美丽、嫉妒以及婚姻的满意程度,尽管他们的观点通常是不准确或具有误导性。
约2300年之前,亚里士多德就开始从事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他写道:“如果一个人能够对另一个人友好,并且对方也反过来对他友好,那么对对方而言,他就是自己的朋友”(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30年)。亚里士多德相信,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亚里士多德也同样暗示,人类之间存在3种不同的关系。
基于实用性的关系。人们被他人吸引,因为他人给自己提供了援助和归属感。
基于愉快的关系。人们被快乐的情绪所吸引,并且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感到愉快。
基于高尚品德上的关系。人们通常被其他人的高尚品德所吸引。
然而,基于实用性或愉快的关系通常被称为生命期极短的关系,假如只有一方能够一直从同伴那里获得好处而不懂得回报,这种关系就很容易破裂。
亚里士多德也暗示,建立在高尚品德上的关系将是存在最久的、唯一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使得自己被他人所欣赏。虽然亚里士多德像其他古代哲学家一样提出了很多关于人际关系方面的考虑,但没有使用系统的方法,因此不能得到结论以证明他的想法和观点是正确的。古代哲学家受亚里士多德对亲密关系的分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80年代。
十九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世纪初期
现在的心理学及社会学出现在十九世纪后期。当时的研究者常会将人际关系列入他们的研究领域中,而且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是后续亲密关系研究上的基础。佛洛依德研究亲子之间的关系及对人格养成的影响,他认为童年时的经验会借由感受或期望,转移到成人时的人际关系,佛洛依德也发现人在选择婚姻伴侣时,男性会寻找和母亲较类似的类型,而女生则寻找和父亲较类似的类型。
1891年时,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是由他和别人的人际关系所定义。1897年时,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有对于社会隔离(social isolation)及社会疏离(social alienation)之研究,这个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涂尔干指出人被社会隔离是导致他自杀的关键原因,这个研究关注的是人际关系中的阴暗面及社会隔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涂尔干将此称为“失范”。在1950年左右格奥尔格·齐美尔研究“二人群体”(Dyad,也就是二个人之间的关系),及其中的特点。齐美尔认为二人群体关系维持需要双方的同意及参与,若只有其中一方参与,就可能会导致关系的结束。虽然这些人的理论有相关的资料可作为支持,不过他们的主要贡献仍然是在概念上的,而不是一个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系统。
经验主义的兴起
1898年时社会学的研究开始使用实证调查(empirical investigation)的方式进行,是这个领域的一大突破。 Monroe 的论文[4]探讨儿童在选择朋友时,会注意的特点及习惯,其中一些特点包括仁慈、快乐及诚实。Monroe针对2336个七到十六岁的儿童(或青少年)询问以下的问题“你最喜欢怎样的朋友?”,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较喜欢选择的朋友有以下的特点:和自己相同年龄、性别及体型,肤色及眼睛的颜色较淡,不会制造冲突,对动物和人都很仁慈,以及诚实。而儿童认为最不重要的特点包括有财富及宗教。
Monroe的研究是标志着关于亲密关系方面的研究发生了重要的转折:从哲学上的分析转为经验效度的研究。他的研究最终成为了人际关系科学的先河。不过,在Monroe有影响性的研究之后的很多年以来,很少有人做类似Monroe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只有有限的几个方面:关于儿童友谊,恋爱和婚姻以及家庭的研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战时,都很少有人做出人际关系方面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之前,亲密关系没有成为一个广泛的研究。不过在此之后,针对亲密关系的探索便蓬勃展开。
二十世纪的50年代及60年代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发生了一个受研究亲密关系影响重要转变。直到19世纪50年代后期,大多数研究都是不是实验性的。60年代,大于一般的发表过的文章都涉及到一些实验运用。60年代也是心理学科本身研究方法的一个转变。参与者大多数是大学生,实验性方法和研究成为了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亲密关系领域的实验性的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科学。这种转变使人际关系科学吸引了其他领域学者的注意,使亲密关系的研究成为国际化的多科目的研究。
二十世纪80年代到二十一世纪
在80年代初期,开始了第一次国际人际关系网络(International Networ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PR)的研讨会,参加的研究者约有三百位,来自世界各地。在1984年3月出版了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的期刊,90年代初期INPR分裂成二个组织,不过在2004年4月这二个组织又合并成国际关系研究研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hip Research, IARR)。
如今,亲密关系利用来自不同样本的参与者和探讨广泛、多样的主题(其中包括长时间的家庭、友情和浪漫友情)进行研究。目前亲密关系的研究包括两方面:双方关系的积极的方面和消极(令人不愉快)的方面。
当前由约翰·高特曼和他的同事通过邀请已婚夫妇参与到一个舒适的环境中,并让他们重新考虑最后一次使他们吵架时的分歧。尽管参与者知道他们将会被录下来,但是他们仍很快地全神贯注于互动之中。随着秒级别对受访者的情绪反应的分析,高特曼已经可以准确地(准确率约为93%)预测受访夫妇的未来关系走向。 另一项关于亲密关系的研究由特里·奥尔布什和约瑟夫·维尔福进行。他们的方法是监测新婚夫妇的长期自我报告。参与者被要求提供有关他们和配偶关系的基本特征和当前状态。尽管其中很多的婚姻在研究初期就结束了,但是这种关系研究使研究者可以从开始到结束,环环相扣地亲身参与并发现哪些和婚姻联系起来并延续下去的因素和无影响因素。
虽然在人际关系科学的研究仍尚未成熟,但许多研究者都在继续扩大关于亲密关系研究的范围。
很多朋友在面试时生怕出错,却屡屡出错;生怕面试不过关,却屡次失败。到底是些什么因为造成了面试的失败呢?到底怎样克服面试紧张,以下为您提供一些参考,掌握其中,以弥补面试中的出错。
为什么会面试紧张
与个人的切身利益前途命运的关联程度有关,越看重越紧张,关联程度与紧张程度成正比。如:县长、书记等干部在参加公选厅局级领导面试时一样会紧张;运动员参加重大赛事同样也紧张;不少同学都有这样的经历,在人才招聘会上,往往越是希望应聘的职位,面试时就越紧张。所以,对最终考试结果的过度期待会引起面试紧张。
面试的形式是要面对考官去答题,把考官看得过于神圣容易让很多考生感到紧张。加上公务员面试考场的氛围本身容易让人紧张,当引导员带考生进入考场时,自然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的气氛。但公务员面试比较规范,有严密的程序和操作规则,考官也是平常人,考生可以平常心视之。
面试题的难易程度和面试时间的相对短促容易使考生紧张,考生临场发挥的好坏与紧张程度成反比。对答题规律、技巧等缺乏认识,担心抽到自己不擅长的题目等也会让考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