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一章 地理信息系统概论
    • 1.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
    • 1.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类型
    • 1.3 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概述
    • 1.4 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内容
    • 1.5 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简史
    • 1.6 GIS的发展展望
  • 2 第二章 从现实世界到比特世界
    • 2.1 对现实世界的地理认知
    • 2.2 现实世界的抽象
    • 2.3 比特世界
    • 2.4 扩展阅读-空间与地理空间
  • 3 第三章 空间数据模型
    • 3.1 空间数据模型的基本问题
    • 3.2 场模型
    • 3.3 要素模型
    • 3.4 基于要素的空间关系分析
    • 3.5 网络结构模型
    • 3.6 时空模型
    • 3.7 三维模型
  • 4 第五章 GIS中的数据
    • 4.1 数据涵义与数据类型
    • 4.2 数据的测量尺度
    • 4.3 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质量
    • 4.4 空间数据的元数据
  • 5 第六章 空间数据获取与处理
    • 5.1 地图数字化
    • 5.2 空间数据录入后的处理
  • 6 第七章 空间数据管理
    • 6.1 空间数据库
    • 6.2 栅格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 6.3 矢量数据结构及其编码
    • 6.4 矢栅结构的比较与转换算法
    • 6.5 空间索引机制
    • 6.6 空间信息查询
  • 7 第八章 空间分析
    • 7.1 空间查询与量算
    • 7.2 空间变换
    • 7.3 再分类
    • 7.4 缓冲区分析
    • 7.5 叠加分析
    • 7.6 网络分析
    • 7.7 空间插值
    • 7.8 空间统计分类分析
  • 8 第九章 数字地形模型(DTM)与地形分析
    • 8.1 概述
    • 8.2 DEM的主要表示模型
    • 8.3 DEM模型之间的相互转换
    • 8.4 DEM的建立
    • 8.5 DEM的分析和应用
再分类
  • 1 教学内容
  • 2 PPT

3.再分类

通过分类找出隐藏信息是地理信息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与传统地图相比,地图上所载负的数据是经过专门分类和处理过的,而地理信息系统存储的数据则具有原始数据的性质,所以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对数据再进行分类和提取。由于这种分类是对原始数据进行的再次分类组织,因此称为再分类(Reclassification)。

地理信息系统区别于其它信息系统的方面是其对空间信息的处理功能,同时也提供了对非空间属性的处理功能,尽管比较简单,但它在实际应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地理信息的非空间属性,如材料、价值、使用性质等,进行再分类,这种纯粹基于非空间属性的分类,与其它信息系统对简单结构化的数据进行分类的方法是一样的,可以使用经典的数理统计方法,如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等。这种分类属于普通的分类,它不改变地物已有的属性值,而只是根据地物的属性,将它们划分到相应的类别中。本章主要论述GIS中通过地物属性信息,经过分类组织产生新地物特征的再分类。

点、线状地物的再分类,对于矢量数据结构可以通过简单的修改属性表中的数值来实现,对于栅格数据结构也可以通过修改属性值来获得新的点、线地物。面状地物的再分类,对于栅格数据结构则和点、线分类一样,简单的改变属性数值并改变图例表现这一变化。例如有一个栅格图,属性值从115分别代表一种农作物,如果1513为粮食作物,其它代表经济作物,可将1513重新赋值1,其它数赋值2,则可得到只有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两类地物的栅格图,并改变图例体现这一变化。对于矢量数据结构的面状地物再分类,则需要同时改变实体的几何形状和属性。首要的任务是去掉将要合并的多边形之间的分界线(Line Dissolve),再把这两个多边形的属性值变为同一属性。如图8-4所示:

8-4:多边形的合并

因为对面状地物的再分类得到的新图层的类别比原图层少,称为归组(Group),它是最常用和最简单的再分类。如果想把面状地物进一步分解成不同类别的地物,就不能用此方法,因为不能知道界线的位置,可使用另一个图层,通过多边形叠加方法来实现*

上面讲的再分类方法,都是只根据面状地物本身的属性,通过重新改变属性值而实现分类的目的,当然也可以结合邻域范围的属性值进行再分类。如坡度计算,缓冲区计算。再分类还可以综合多个图层的属性信息,如图8-5所示。

 图8-5:多个属性的再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