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绪论
    • 1.1 典型地震介绍
    • 1.2 地震及地震灾害
    • 1.3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 1.4 主要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 1.5 作业
  • 2 地震学基础
    • 2.1 地震及其成因
    • 2.2 地震活动与地震带划分
    • 2.3 地震波及强震观测
    • 2.4 震级与烈度
    • 2.5 地震区划
    • 2.6 作业
  • 3 抗震设防理念与设计方法
    • 3.1 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及抗震设计三因素
    • 3.2 抗震设防目标及设计水准的制定
    • 3.3 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及其设防标准
    • 3.4 作业
  •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 4.1 场地类别划分
    •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 4.3 液化及处理措施
    • 4.4 作业
  • 5 抗震概念设计
    • 5.1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 5.2 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 5.3 结构体系选用原则及相关规定
    • 5.4 关于概念设计的思考
  • 6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6.1 概述
    • 6.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 6.3 弹性地震反应谱
    • 6.4 强地面运动的特性
    • 6.5 设计反应谱
    • 6.6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 6.7 作业
  • 7 地震作用
    • 7.1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规定
    • 7.2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一)
    • 7.3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二)
    • 7.4 结构周期的近似计算
  • 8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 8.1 RC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
    • 8.2 结构布置
    • 8.3 框架结构截面抗震设计
    • 8.4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 8.5 作业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梁的抗震构造措施

ü (一) 梁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Œ  rminrmax

     rmaxmin{x<0.352.5%}

梁端As’/As,除按计算外,尚应满足:

一级不应小于0.5, 二、三级不应小于0.3

Ž 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二级不应小于2f14, 且应不小于截面底面和顶面纵向钢筋中较大配筋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f12

一、二级框架梁贯通中柱钢筋的最大直径:矩形柱,不宜大于该方向尺寸的1/20;对于圆形截面柱,不宜大于纵向钢筋所在位置的截面弦长的1/20

ü (二) 梁箍筋的抗震构造要求

梁端箍筋加密区的长度、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Œ d为箍筋直径,hb为梁截面高度

 梁端加密区箍筋肢距:  一级:<max{200mm; 20d}二、三级: <max{250mm; 20d}四级:<300mm

柱的抗震构造措施

ü (一) 柱纵向钢筋的构造要求

Œ  rminrmax

     rmax5%

一级且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每侧纵向钢筋配筋率不宜大于1.2%。

柱纵筋宜对称布置

Ž 对于截面尺寸大于400的柱,纵向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

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时产生小偏心受拉时,纵向钢筋的总配筋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ü (二) 柱箍筋的抗震构造要求




常规情况下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大间距和最小直径



柱箍筋加密区箍筋肢距:

一级不宜大于200mm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四级不宜大于300mm

至少每隔一根纵向钢筋宜在两个方向有箍筋或拉筋约束

采用拉筋复合箍时,拉筋宜紧靠纵向钢筋并钩住箍筋

柱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