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1 第1章 绪论
    • 1.1 典型地震介绍
    • 1.2 地震及地震灾害
    • 1.3 防御及减轻地震灾害的措施
    • 1.4 主要参考书及网络资源
    • 1.5 作业
  • 2 地震学基础
    • 2.1 地震及其成因
    • 2.2 地震活动与地震带划分
    • 2.3 地震波及强震观测
    • 2.4 震级与烈度
    • 2.5 地震区划
    • 2.6 作业
  • 3 抗震设防理念与设计方法
    • 3.1 抗震性能极限状态及抗震设计三因素
    • 3.2 抗震设防目标及设计水准的制定
    • 3.3 抗震建筑重要性分类及其设防标准
    • 3.4 作业
  • 4 场地、地基和基础
    • 4.1 场地类别划分
    • 4.2 天然地基和基础的抗震验算
    • 4.3 液化及处理措施
    • 4.4 作业
  • 5 抗震概念设计
    • 5.1 抗震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 5.2 抗震概念设计的一般原则
    • 5.3 结构体系选用原则及相关规定
    • 5.4 关于概念设计的思考
  • 6 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 6.1 概述
    • 6.2 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
    • 6.3 弹性地震反应谱
    • 6.4 强地面运动的特性
    • 6.5 设计反应谱
    • 6.6 多自由度体系地震反应分析
    • 6.7 作业
  • 7 地震作用
    • 7.1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规定
    • 7.2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一)
    • 7.3 结构地震作用计算(二)
    • 7.4 结构周期的近似计算
  • 8 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设计要点
    • 8.1 RC结构抗震等级的划分
    • 8.2 结构布置
    • 8.3 框架结构截面抗震设计
    • 8.4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 8.5 作业
地震作用计算一般规定

地震作用计算方向的考虑原则 

  • 一般情况下,应允许在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并进行抗震验算,各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应由该方向抗侧力构件承担。 

  • 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0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

  • 质量和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入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采用调整地震作用效应的方法计入扭转影响(边榀放大的办法,1.3,1.15,1.05)。 

  • 8、9度时的大跨度和长悬臂结构及9度时的高层建筑,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




ü 常见的长悬臂结构


地震作用分析方法选用原则 

  • 底部剪力法

  •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时程分析法


ü 底部剪力法: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

ü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适用于所有建筑结构。沿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也可考虑双向和扭转。

ü 时程分析法: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表7.1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取多条时程曲线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  

表7.1  采用时程分析法补充计算的高度范围 

  烈度、场地类别
  建筑高度范围 
  8Ⅰ,Ⅱ场地和7   >100 
  8Ⅲ,Ⅳ场地   >80 
  9      >60 


底部剪力法

   简化,可以用来计算水平和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沿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也可考虑双向和扭转

时程分析法

   较复杂,复杂或不规则结构的补充计算

ü 与各类结构相适用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